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羊双口吸虫病的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7-09  来源:中国农业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52
  羊双口吸虫病是由前后盘科的多种吸虫所引起的疾病,也称前后盘吸虫病。成虫寄生于羊的瘤胃和网胃壁上,危害不大,但童虫在发育过程中移行于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中,可造成严重的疾病,甚至导致病羊死亡。本病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淡水螺是该病病原物吸虫的中间宿主。
  一、症状 
  主要是童虫在羊真胃、小肠、胆管和胆囊等处移行时破坏组织器官而表现明显的症状,可引起各组织脏器出血、炎症、坏死等。病羊主要表现为顽固性下痢,粪便呈粥样或水样,常有腥臭味。病羊食欲减退,精神委顿,消瘦,体弱无力。病程拖长后,病羊逐渐消瘦,高度贫血,颌下水肿,黏膜苍白,血液稀薄,最后病羊极度消瘦,卧地不起,最终衰竭死亡。
  二、预防 
  (1)定期驱虫,北方可在每年春、秋季各驱虫1次,南方地区因常年放牧,每年可驱虫3次。
  (2)灭螺:可用1∶50000的硫酸铜溶液或20%氨水灭螺;也可饲养水禽来灭螺。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饮水卫生。选择高燥处放牧。
  三、治疗 
  (1)氯硝柳胺:每公斤羊体重用75~80毫克,一次口服,驱除真胃及小肠内的童虫。
  (2)硫双二氯酚:每公斤羊体重用75~80毫克,一次口服,驱除成虫效果较好。
  (3)溴羟替苯胺:每公斤羊体重用65毫克,一次口服,对驱除成虫、童虫均有较好效果。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