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关于乡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思考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1-02-17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124

一、基本情况

谷城县地处鄂西北,居于襄樊十堰两市之间。汉十高速公路,襄渝复线铁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县版土总面积为2553平方公里,地貌特征为"八山半水分半田"格局。辖10个乡镇、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星火技术密集区、1个风景旅游度假区,288个行政村,10.7万农户,全县总人口54万,其中农业人口38万。2010年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9.01亿元,其中畜牧产值为15.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4.81%。

谷城县畜牧兽医局是2010年春体制改革后保留的县政府正科级直属局,担负全县畜牧业政策、法规的宣传贯彻,畜牧技术推广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畜禽食品安全生产监管等重要职责。下设畜牧科、兽医科等6个业务科室和3个业务二级单位,即:县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心、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县畜牧技术推广站,业务指导10个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全县在册畜牧兽医人员461人,专业技术人员154人。其中: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5人,初级职称130人;县重大疫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设在畜牧兽医局。2005年8月,根据省市要求,我县已对乡(镇)动物防疫体制进行了全面改革。全县落实了22名乡(镇)动物防检监督员(其中2名血防监测员),100名乡(镇)动物协防员,动物防检监督员年工资为1.2万元,动物协防员劳务报酬每年5000元,每个乡镇由乡镇政府解决10000元的动物防疫反应补偿经费,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人员已按要求全部参加了养老保险。自2005年8月,已按新的动物防疫体制运行。

一、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后的现状

一县政府办发[2005]58号文件精神落实情况

县政府办发[2005]58号文件要求:防检体制改革按照执法主体在县、服务工作在乡的原则,乡镇畜牧兽医站整体改制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服务实体,按市场化动作,挂牌为XX(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主要承担动物疫病诊治,阉割、饲料经销等经营性职能。乡镇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工作由县级动物防疫检疫监督机构择优选聘动物防检监督员监督组织实施。用人机制改革落实到位,本着“精简效能,动态管理”的要求,对乡镇动物防疫人员实行聘用制管理。按照“公正、公平、公开”以及双向选择的原则,我县选聘了22名乡(镇)动物防检监督员(其中2名血防监测员)、100名乡(镇)协防员,按照县政府要求负责对全县10.7万户农户饲养的畜禽进行猪瘟、牲畜口蹄疫、高致病性兰耳病、禽流感、鸡新城疫、羊痘等六种国家强制性动物疫病实行免费防疫,做到六个不漏,五个百分之百,即:县不漏乡、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禽,畜禽不漏针,针不漏量;防疫密度、挂标率、档案填写正确率、免疫证发放率、抗体保护率达到100%。职责职能明确到位,乡镇防检监督员的具体职责是制定预防和扑灭动物所需药品及物资的计划、培训防疫人员、组织实施重大动物检疫病的预防、控制和扑灭;负责对重大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和疫情测报;做好动物屠宰、产地、运输检疫和市场监督工作;组织畜牧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广。

二乡镇动物防疫体系改革后的效果

动物防疫体制改革是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健康发展畜牧业的新要求。

①改变了过去兽医站靠防疫承包收费为生存的紧张状态。过去防疫承包收费有很多没有收起来,职工工资不能兑现,现在国家拿钱搞防疫,22名监督员、100名协防员工资、补助由县财政解决,二员的生活基本形成了“衣食无忧”的现状;
②乡镇畜牧兽医服务中心整体加入了养老保险,解决了一线人员的后顾之忧,“老有所养”的问题初步得到解决。

③改革后,中心基本没有新的债务,还了不少老债务,相信随着改革的深入,“轻装上阵”的畜牧中心更有能力推动畜牧业发展,具体表现在:

⑴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成效明显。我局始终把动物防疫基层基础基础设施建设和冷链体系建设作为提升畜牧产业安全生产的突破口来抓。建成了一座60平方米的疫苗存放冷库,对茨河、南河两个乡镇的防疫基础设施投入30多万元做了标准化改造。同时,通过强化基础免疫接种工作,全面实施规模养殖场畜禽养殖档案建设,进一步加强了规模养殖场疫病监测和生产投入品监管,做好了县内畜产品安全源头治理工作,实现了全县清净无疫的目标。

⑵依法治牧得到全面提高

我县采取拉过街横幅、刷永久性标语、发放宣传资料等形式大张旗鼓地宣传《畜牧法》、《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等畜牧业法律法规,使依法治牧工作扎根群众心中。在全县范围内启动物产地检疫。每年开展大规模的兽药、饲料大检查,组织动物诊疗人员参加再教育培训300多人次,不断规范兽医从业人员的行为,逐步提高整体素质;发放防控狂犬病、生猪不明原因高热症、县畜牧兽医局致养殖户的一封信等宣传资料达13万多份,收到较好效果,增强了农民对动物疫病防控的认识。

⑶规模养殖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

近年来随着国家宏观政策的倾斜,中央1号文件、省委1号文件精神的落实,特别是国家对能繁母猪补贴政策的到位,全县规模养殖呈现出稳中有增的态势,截止2010年全县建成规模猪场413户、规模牛场125户,规模羊场263户,蛋鸡规模养殖户达到229家、肉鸡规模养殖户186家、生态土鸡规模养殖户达到499家。2010年,谷城县生猪出栏70.12万头,肉牛出栏5.3万头、肉羊出栏18.68万头、家禽出笼1330.7万只,和2006年相比分别增长187%、135%、154%、163%。

⑷减轻了广大养殖户负担,提高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动物防疫体制改革之前,农户每饲养一头生猪、一头耕牛、一只家禽需要缴纳防疫费20-30元之间,若想扩大饲养规模,需要缴纳更多费用,导致一部分农户不愿从事畜牧养殖业,有的农户为了节约费用到市场上购买疫苗自己防疫,加之防疫品种不全,再一生病,更加增加农户负担,造成恶性循环。以我县冷集镇李洲村养猪户张洪财为例:2005年喂了14头母猪,每年喂育肥猪280头,需要交防疫费2800元,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后,能繁母猪增加到175头,年出栏育肥猪3500余头,防疫所需疫苗由服务中心按计划提供,节约资金35000元,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后每年为全县农户减少防疫成本400-600万元,促进了全县农户发展畜牧业的积极性。

二、乡镇动物防疫体制改革后存在的问题

1、负债问题。改革前实行防疫承包收费,改革后乡镇中心不能再收取任何费用,原乡镇兽医站财产、物资、债权、债务一并转入乡镇中心,由中心负责人员、资产、物资管理,承担债权、债务。由于农村实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资金不足,也只能是债权,原来的负债不时有债主催讨,时有官司缠身,因无法解决困难职工生病和医疗等费用,和中心主任打架闹事,上访影响了中心主任相当多的精力,为增强服务功能增加了成本。

2、畜牧人员队伍老化,知识更新严重滞后。以我县冷集中心为例,在册职工30人,1940年至1949年出生的11人,1950年至1957年出生的7人,1961年至1969年出生的5人,1970年至1981年出生的7人。其中女同志8人,因病不能从事畜禽防疫的4人,正式职工实际参加畜禽防疫的只有6人,其他从事畜禽防疫的聘请了21个村兽医,实际问题表现在:因利益的原因,搞诊疗的人员多,从事畜牧科技推广的人员少;因改革的原因,虽然畜牧兽医队伍人员较多,但真正能为农民提供优质服务的人员少;因为科技推广不力,服务群众不够,养殖大户找外地技术人员多,找兽医少;因体制原因,虽然畜牧工作人员多,但真正精通某一项养殖技术服务专业人才少,缺畜牧科技推广员,缺动物疫情测报员。年青人在家搞疹疗挣不到钱,嫌脏、不愿干,年纪大的要退休,兽医队伍将凸现出青黄不接的局面,5-10年之后将面临着人员断档,基础防疫工作将面临无人可用迫在眉睫的局面。

3、村级兽医人员的待遇无保障,缺乏工作积极性

我县60%的防疫工作由村级兽医承担,改制前在职职工退休费仅有100-200元,村级兽医反映不大,改制后在职职工参加养老保险、退休后可能拿到1000多元,村兽医到60岁后,村里、乡镇服务中心两不管,干的是同样的事,待遇相差悬殊。由于他们待遇没有保障,虽然有防疫补助,但防疫时到有猪、牛、鸡的户差不多要跑五到八趟,摩托车油钱、功夫钱都不够。很多兽医反映:微薄的收入与付出的辛苦劳动极不相适应,挫伤了防疫人员工作的积极性。

4、动物疫病监测滞后。近年来随着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宏观政策的倾斜,扶持畜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人们投资畜牧业的热情持续高涨,大量从外地购猪、引种不慎、牲畜流通频繁、饲养管理不当、用药不规范、防疫品种有限等因素的影响,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损失。由于乡镇条件有限,无法开展正常的实验室检测。比如:作药敏试验,采取病料分离培养,采自家血清注射等,给养殖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

三、关于乡镇动物防疫体系建设的建议和思考

1、加强政府领导,为乡镇服务中心注入新的活力

乡镇服务中心虽然改制为服务性的经营实休,但仍然承担着国家的公益性事业,畜禽的多发病和常见病的防控也要依靠服务中心来完成,政府和上级业务主管部门要为中心的发展提供尽可能的帮助并创造宽松的环境,负债的中心要多争取发展项目,寻求发展空间,用足、用活国家政策,尽快解困,不断壮大自已。

2、加大对畜牧后备队伍的建设和培养

动物防疫关键还是防疫队伍建设和后备队伍的储备。在当前条件下,培养年青人参加兽医队伍已不太现实,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规模化养殖还有相当长的过程,可以在农村中寻找吃苦耐劳、热心公益事业愿意从事畜牧兽医的乡土人才,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办理相关证件,划定服务区域,给予一定的补助,帮助解决后顾之忧,定期参加县业务主管部门及中心组织的业务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业务技能,增强服务畜牧业的水平,稳定畜牧兽医队伍。

3、强化疫病控制,建立防控重大动物疫病网络

⑴加强领导 动物防疫工作是一项系统的社会性公益事业,仅凭业务部门努力很难抓好此项工作,必须加强领导,强化宣传,让社会都来重视和支持动物防疫工作,整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形成合力。各村要组建相对固定的防疫专班,按照一名村干部、一名兽医、一名劳力共同组成,确保白天防疫牲畜有人安排,夜晚防疫家禽有人引路,各村要安排一名有责任心的村干部和兽医担任村级疫情报告员,发现疫情及时上报到中心;以便采取果断措施加以防控,防止常见病和多发病疫情扩散、传播和蔓延。加强重大动物疫情监测预报,提高对突发重大动物疫病应急处置能力。

⑵稳定基层防疫队伍,逐步提高两员的工资待遇,帮助解决基层防疫人员的后顾之忧,不断提高工作积极性。

⑶加强防检监督力度,依法对动物、动物产品实施强制防疫、检疫,强化产地检疫,做到种畜禽无重大动物疫病,从源头提高畜禽健康水平,搞好对新式耳标的登记和发放,建立和完善畜禽标识及疫病可追溯体系建设。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