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副嗜血杆菌病是由猪副嗜血杆菌引起猪的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的细菌性传染病,主要引起肺的浆膜和心包及腹腔浆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为特征的呼吸到综合症。
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猪链球菌、猪放线杆菌已成为了养猪业的重要病原菌,尤其在高健康猪场中更是如此。副猪嗜血杆菌和猪链球菌成了最为常见并造成严重经济损失的传染性病原体。
1910年以来,副猪嗜血杆菌被认为是猪Glasser病的病原菌。近10年来此病在保育期仔猪中的发生率突然增高,并且通常都与猪繁殖呼吸综合征有关。
临床表明继发于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的Glasser病较为严重,但至今为止的科学试验一直未能在活体上证明这样相互作用,因此猪繁殖呼吸综合征病毒与副猪嗜血杆菌之间的直接关系还不清楚,加上Glasser病在高健康猪群中的高发生率,表明可能还有其它因素有利于发生与副猪嗜血杆菌有关的疾病,比如: 1、断奶日龄提早;2、猪群中存在该菌的强毒菌株或血清学变种;3、猪群中低胎次母猪占的比例较高; 4、猪群中存在免疫抑制性因子。
一、病原
副嗜血杆菌目前暂定为巴氏杆菌科嗜血杆菌属,镜下本菌有多种不同形态,从单个的球杆菌到长的、细长的以及丝状菌体。无鞭毛,无芽孢,新分离的致病菌株有荚膜。美蓝染色呈两极革兰氏染色阴性。
本菌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PH7.6-7.8。初次分离培养时供给5%-10%CO2
可促进生长。本菌生长时需要X因子和V因子。血液培养基上该菌落不出现溶血现象。
本菌存在大量的异源基因型,天然存在各种血清型,有15种血清型,4、5和13型常见。用限制性内切酶分析法可将61个菌株分为29个型。但各型毒力差别很大,某些血清型致病力较强。本菌已在猪群中存在,时而侵入猪群中,可能导致猪群高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全身性疾病。
本菌对外界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易死亡,60℃5-20分钟被杀灭,4℃存活7-10天。常用消毒药可将其杀死。本菌对阿莫西林、泰农、红霉素、林可霉素、土霉素、卡那霉素、磺胺类药物敏感。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仔猪敏感,尤其断乳后10天左右多易发病。
2、传染源:患病或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源,该细菌寄生在鼻腔等上呼吸道内。
3、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空气直接接触感染,其它传染途径如消化道等亦可感染。
4、流行特点:在一个猪群中,副嗜血杆菌的致病作用是影响其他许多全身性疾病严重程度和发生发展的因素,这与霉形体肺炎日趋流行有关,也与病毒型呼吸道病原体有关,其中有繁殖呼吸道综合症(PRRS)病毒、猪流感病毒和呼吸道冠状病毒。副嗜猪血杆菌与霉形体混感在一起患PRRS猪肺的检出率为51.2%(Kobayashi等,1996)。应引起注意。
三、临床症状
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急性型疾病(Glasser病)早期病象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和厌食。
也可见到呼吸困难、关节肿胀、跛行、运动不协调、发绀、不愿活动以及死亡。
耐过急性发病的猪可以痊愈,但受害严重者则往往会表现慢性症状,主要是被毛粗乱、咳嗽、呼吸困难和生长迟滞。
然而,副猪嗜血杆菌也引起非典型症状,如猝死(通常由败血性休克所致)和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咳嗽)和生长迟滞。
剖检急性型特征性病变是浆液性—纤维蛋白性多发性浆膜炎和多发性关节炎。
四、病理变化
全身淋巴结肿大,如下颌淋病、股前淋病、胸前淋病、肺门淋病、胃门淋病、肝门淋巴,切面颜色一致为灰白色。胸膜、腹膜、心包膜以及关节的浆膜出现纤维素性炎。表现为单个或多个浆膜的浆液性或化脓性的纤维蛋白渗出物,外观淡黄色蛋皮样的薄膜状的伪膜附着在肺胸膜、肋胸膜、心包膜、脾、肝与腹膜、肠、以及关节等器官表面,亦有条索状纤维素性膜。一般情况下肺和心包的纤维素性炎同时存在。组织学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为纤维蛋白和中性粒细胞和少量巨噬细胞。
五、诊断和防制
副猪嗜血杆菌所致疾病的确诊依赖于病原菌的分离。然而,副猪嗜血杆菌的分离是相当困难的,因为:
1、细菌在细胞培养中生长缓慢;
2、此菌在没有转运培养基的情况下存活率很低;
3、使用特种培养基可使其它微生物生长;
4、用抗生素治疗病猪会干扰细菌的分离;
5、病料的采集和处理不当;
6、病猪死后很久才采集病料。
因此,在任何情况下.最好的送检病料是具有临床症状的活猪,并且最好是二头到三头。这样可优化细菌的分离.并且又可对病猪进行全面研究以找出其它可能的病原体,一旦发现了临床症状并且怀疑是副猪嗜血杆菌所致,就必须用抗生索进行治疗。然而,抗生素在Glasser病严重爆发时效果甚差。
必须尽早以非经肠途径使用抗生素,而且必须对受害群中所有的猪都进行治疗。
推荐使用的抗生素包括:氨苄青霉素,头孢菌素、氟喹诺酮、庆大霉素、壮观霉素和增效磺胺。副猪嗜血杆菌的某些菌株对青露素(青霉素是通常选用的抗生素)、四环素、某些氨基糖苷和林可霉素有抗药性。
副猪嗜血杆菌是早期定居菌.这就难以通过管理措施来控制其引起的疾病。另一方面,这种细菌有多种不同的血清型(当前已识别了15个,很可能分布于全世界各地),具有与其它细菌的交叉反应性抗原,我们对其毒力因子缺乏了解,所有这些情况使得副猪嗜血杆菌所致疾病的预防成为了一项非常具有挑战性的课题。
研究表明体液免疫在预防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免疫接种可能是防制此病的一种良好方法。然而.尽管有大量关于成功应用商品菌苗或猪场特异性菌苗的报告,但也有关于这些菌苗无效的证据。某些菌苗之所以无效,可能是因为:
1、引起疾病的菌株或血清型缺乏交叉保护;
2、猪群中存在一种以上的血清学变种或一种以上的菌株;
3、强毒菌株可能存在对同一血清型不同菌株攻击缺乏完全保护。
通过不仅采用血清型特异性菌苗.而且采用菌株特异性菌苗,已经取得了副猪嗜血杆菌免疫接种的最好效果。对母猪和仔猪进行免疫接种,或者仅仅对母猪免疫接种,可保护仔猪在用同源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攻击时发生Glasser病。
在这一研究中,母源抗体看来并不干扰仔猪1周龄和3周龄时的免疫接种。
建议.
1.防制方案中应该包括抗生素治疗和免疫接种;
2同时还要配合以优良的管理措施,比如减少或排除其它病原体,实行统一日龄断奶以及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并且不要将不同日龄的猪或不同来源的猪混群饲养。
3.实施副猪嗜血杆菌根除方案(对仔猪使用高剂量抗生素,实行药物早期断奶),但由于成本太高,还由于无副猪嗜血杆菌的猪接触到被此菌定居的猪时会爆发严重疾病,所以这种方法并没有什么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