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关于我国猪瘟的防控问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9-20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675
核心提示: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

当前猪瘟在全国各地猪场都有发生,疫情呈全国性分布,并呈上升态势。虽然是以点状和散发性的发生,但其感染强度增高,临床典型病例增多,防制效果不佳,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为什么猪瘟疫情长年不断?原因何在?有没有办法防控?就此类问题谈一点个人意见,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1. 猪瘟疫情长年不断的主要原因

1.1 种猪带毒持续感染

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不出现临床症状,可引起病毒持续性感染,这种持续性感染在全国许多猪场普遍存在。据有关报导,猪瘟病毒在猪群中的阳性感染率约25.45%~70%。由于母猪群中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的发生,带毒母猪综合征在妊娠母猪中的阳性感染率约达43%。不仅导致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仔,还可将病毒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使其产下的仔猪发生先天性感染,出现免疫耐受,并长期带毒,向外排毒。种公猪感染病毒后,可经配种通过精液感染母猪。这些带毒的种母猪、种公猪及仔猪又可通过水平传播将病毒传给其他健康猪只,这就造成了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同时在一个猪群或一个猪场内反复、交替的进行,形成猪瘟传播的恶性循环链,使猪场猪瘟的持续性感染长期存在,猪瘟疫情长年不断。

1.2 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产生免疫耐受

带毒母猪产下的仔猪,由于先天性感染病毒,产生免疫耐受。给这些仔猪免疫时,接种猪瘟疫苗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因为免疫耐受能降低疫苗的作用,基本上不产生抗体,从而不能形成保护,这就会造成仔猪断奶前后发生猪瘟。如果将这些带毒的仔猪当做后备种猪培育,则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同样会通过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猪瘟病毒,致使病毒一代一代在猪群中传播下去,造成猪瘟在猪场长年不断的发生与流行。

1.3 猪群中严重存在免疫抑制的危害

引起猪群出现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当前造成猪只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是:在猪群发生混合感染时,常见的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流感及喘气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还有滥用抗生素与皮质激素类药物;霉菌毒素中毒;劣质的疫苗以及营养低下等,都会严重损伤免疫系统,引起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改变,造成长期免疫抑制,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猪瘟免疫失败。由此可见,免疫抑制的广泛存在,对当前猪瘟的发生与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猪瘟疫情长年不断。

1.4 猪瘟疫苗的质量不高是造成猪瘟疫情长年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由于猪瘟疫苗生产渠道十分复杂,各个生产企业由于设备条件、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的不同,造成疫苗质量差别很大。使用质量不高的疫苗实施免疫接种,导致许多猪场注射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这是当前发生猪瘟免疫失败、猪瘟疫情长年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对当前使用的三种猪瘟疫苗作一介绍:

1.4.1 猪瘟脾淋组织疫苗 这是将猪瘟兔化弱毒C株接种合格的大耳白品系兔子,收获感染兔的脾脏和淋巴结,制成的乳剂苗。免疫效果好,保护力高。由于大耳白兔数量太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加之对用于制苗的兔子缺乏标准,特别是外源病原检测标准;生产工艺又复杂。所以,有的不法企业在脾淋苗中掺入细胞苗,甚至将污染有牛粘膜病病毒的疫苗销售给用户,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疫情长年不断。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用ELISA方法检查22批猪瘟脾淋苗,发现其中有5批疫苗中掺入了细胞苗。

1.4.2 牛睾丸细胞疫苗 有的厂家吹牛细胞苗比脾淋苗好。目前生产的牛睾丸细胞苗,病毒含量太低,生产工艺不稳定,批间差异很大,免疫效果差;特别严重的是造成粘膜病病毒(BVDV)污染疫苗。我国牛感染BVDV几乎达100%,很少检出阴性牛群。一旦细胞苗被污染,猪瘟病毒的毒价就上不去,用这些被BVDV污染的猪瘟细胞苗给猪只免疫接种,不仅BVDV能干扰猪瘟疫苗抗体的产生,造成免疫失败;而且BVDV还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病毒通过胎盘传染给仔猪,甚至引起仔猪的发病,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瘟十分相似,鉴别检测非常困难。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用PCR方法对23个批次的猪瘟牛睾丸细胞苗进行了检测,发现有5批疫苗污染有BVDV,污染率为21.74%。许多猪场免疫接种猪瘟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大多数是由于接种了被BVDV污染的猪瘟牛睾丸细胞疫苗后而诱发的,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

1.4.3 ST细胞猪瘟活疫苗 该疫苗的特点是:疫苗病毒滴度高、生产工艺稳定、质量易控制;批间差异小;免疫效力高;安全、效果确切;无外源病毒污染,减少了其他疾病的发生;减少了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的干扰作用。当前针对猪瘟的免疫接种,可推广使用该疫苗。

1.5 猪群流动性大,检疫不严,促进了猪瘟的传播与流行,也造成了猪瘟疫情长年不断,随着贸易全球化后,猪只在全国各地,跨省、市、自治区流动,其流动量大、流动频繁。在流动的猪群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病猪与淘汰猪。加之市场检疫不严,检疫走过场,只收钱不检疫。这就人为的把疫病的传染源散布到全国各地,促进了猪瘟在全国各地的传播与流行,致使猪瘟疫情长年不断。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主要责任在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造成我国猪瘟疫情长年不断的原因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描述,希望业内人士共同参与总结与讨论,分清主次。

2. 解决问题的办法

猪瘟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要加大综合防控的力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防控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措施,以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

2.1 提高猪瘟疫苗的质量

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使用优质的疫苗接种是关键。当前猪瘟疫苗的生产厂家很多,但其生产设备,技术力量,生产工艺水平等不同的厂家,差别较大。其疫苗质量得不到保障的企业应停止生产猪瘟疫苗,待改正提高后再生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派得力的、正直的技术人员下到企业,对厂家生产的每批猪瘟疫苗都要认真进行抽检(不要企业送检),把好质量关,严防低劣的疫苗出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在生产猪瘟疫苗经常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要针对具体情况,按照《兽药管理条例》进行处罚,决不手软。这关系到全国几亿头猪只的健康,关系到广大养猪户的切身利益,这也是保民生的一件大事。

2.2 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强化猪瘟的免疫接种

目前在发生多病原引发的猪高热综合征的过程中,凡是猪瘟免疫接种搞得好的猪场,其猪群发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就轻微,发病率与死亡率也低;猪瘟疫苗接种搞得不好的猪场,其猪群发病一般都比较严重,死亡率也高。所以,猪群的防疫工作首先要接种好猪瘟疫苗。有了高质量的猪瘟疫苗,还必须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猪群实施免疫接种,才有可能获得完全保护。

当前规模化猪场使用的猪瘟免疫程序推荐如下:

① 猪瘟脾淋组织苗(兔源)

仔猪:超前免疫:仔猪出生后第1天,吃初乳之前,每头肌注0.5头份;35日龄2免,每头肌注1头份;65日龄3免,每头肌注2头份。常规免疫:仔猪23~25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头份;65~70日龄2免,每头肌注2头份。

仔猪经上述免疫后,当育肥猪配养,可不再接种猪瘟疫苗;当后备种猪配育,应于第1次发情配种前15天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

生产母猪:每次于母猪产仔后15天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妊娠期间不接种猪瘟疫苗。

种公猪:每年4月份与9月份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

②ST猪瘟传代细胞疫苗

仔猪:超前免疫:1日龄每头肌注0.5头份,35日龄每头肌注1头份,70日龄每头肌注2头份。常规免疫:25~30日龄,每头肌注1头份,60~65日龄,每头肌注2头份。仔猪免疫后当育肥猪饲养,直至出栏上市不用再接种猪瘟疫苗;当后备种猪配养,应于发情前20天,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

生产母猪:产仔后10天免疫接种1次,每头肌注2头份。

种公猪:每年4月份与9月份免疫接种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

2.3 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确保猪瘟的免疫效果

免疫抑制性疾病及各种免疫抑制因素等都对猪瘟的免疫产生干扰,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因此,在搞好猪瘟免疫的同时,还要预防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确保猪瘟的免疫效果。

有关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免疫程序推荐如下:

2.3.1 猪伪狂犬病的免疫

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仔猪,2日龄滴鼻,每个鼻孔滴0.5头份;35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1毫升(1头份)。后备种猪,第1次发情配种前7天免疫1次,每头肌注2毫升。经产母猪,每4个月免疫1次,可一刀切,每次肌注2毫升。种公猪,初配前10天免疫1次,每头肌注2毫升,以后每4个月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2.3.2 猪口蹄疫的免疫

口蹄疫O型高效灭活疫苗:仔猪,40~45日龄为首免,每头肌注1毫升;100日龄2免,每头肌注2毫升。种猪,每3个月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仔猪,20日龄首免,30日龄2免,10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1毫升。种猪,每4个月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2.3.3 蓝耳病的免疫

根据当地疫情与猪场的实际,决定是否接种疫苗。蓝耳病灭活疫苗免疫效果不佳,保护力低,产生抗体缓慢,尽可能不用。

蓝耳病弱毒活疫苗:仔猪,14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头份;2周后2免,每头肌注1头份。后备种猪,发情前3周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生产种猪,每4个月免疫1次,配种前15天免疫,每头肌注2头份;妊娠期间不准接种疫苗。

2.3.4 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

细小病毒活疫苗:后备种猪配种前1个月首免,12天后2免,产第1胎仔猪后15天,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1头份,可获得终生免疫。

2.3.5 猪乙型脑炎的免疫

乙型脑炎弱毒活疫苗:种猪每年4月份免疫1次,每头肌注2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

2.3.6 喘气病的免疫

喘气病弱毒活疫苗:仔猪8日龄首免,每头1毫升;60日龄2免,每头1毫升。

2.3.7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免疫

副猪嗜血杆菌多价血清灭活菌苗:仔猪12日龄首免,3周后2免,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本菌含有15个血清型,当前我国常发的血清型有1、2、4、5、7、10、13等。

2.3.8 链球菌病的免疫

链球菌双价血清灭活菌苗:仔猪18日龄首免,14天后2免,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2.4 药物预防

平时在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后备种猪等生长繁殖阶段,可选用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的细胞因子制剂、中药制剂与优质广谱的抗菌药物,通过饲料或饮水添加,进行预防性保健,可有效的防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这也是防控猪瘟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2.4.1 仔猪的药物保健

2.4.1.1 哺乳仔猪的药物保健

方案1: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分别肌注排疫肽(五种高免球蛋白)0.5毫升+猪用转移因子(免疫增强剂)0.5毫升,每日1次。1、2、3日龄每头口服1次黄健(黄芪多糖口服液),每头2毫升。

方案2:1日龄与4日龄,分别肌注免疫核糖核酸0.5毫升+白细胞介素-4,0.5毫升,每日1次,1、2、3日龄每头口服1次口服排疫肽(微囊包被剂)2毫升。

以上方案可有效的提高仔猪的免疫力,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预防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2.4.1.2 保育仔猪的药物保健

方案1:西尔康(含多西环素、干扰素),100克兑水200升、口服排疫肽100克兑水200升、黄芪多糖原粉100克兑水2吨、电解多维混合饮水5天。仔猪断奶后,母猪下产床,仔猪不转群、不混群,在原产床上饲养5天,然后转到保育舍饲养。并用下列方案保健。

方案2:清开灵粉1000克、氟康王(含10%氟苯尼考、干扰素、转移因子)400克、抗菌肽200克,拌入1吨料中,混合饲喂7天。

方案3:喘束治(含多西环素、泰乐菌素、干扰素、排疫肽)500克、黄芪多糖粉1000克,拌入1吨料中,饲喂7天。

2.4.1.3 育肥猪与后备猪的药物保健

方案1:干扰肽(干扰素)800克、转移肽(转移因子)700克、黄芪多糖粉1200克、板蓝根粉1200克、溶菌酶300克,拌入1吨饲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2:氟康王500克、抗菌肽200克、黄芪多糖粉1200克、甘草粉300克、口服排疫肽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3:清开灵粉1500克、副猪清300克、细菌素300克、氟苯尼考200克,拌入1吨饲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2.4.1.4 种猪的药物保健

方案1:鱼腥草粉2000克、穿心莲粉2000克、干扰肽1000克、转移肽1000克、溶菌酶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4天。

方案2:西尔康(多西环素、细胞因子)1000克、抗菌肽220克、口服排疫肽400克、清开灵粉18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3:电解多维(200克兑水1吨)、猪疫康(100克兑水1500公斤)、细菌素(100克兑水2吨)、黄芪多糖粉(500克兑水1吨),混合饮用7天。

以上方案妊娠母猪也可用,安全、保健效果好。

2.5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饲喂全价优质饲料,保证猪只的营养需要。发霉变质的饲料易引起猪只发生霉菌毒素中毒,抑制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减少抗体的产生,降低免疫力和抗病力,甚至造成死亡。轻度发霉的玉米等经清水冲洗、浸泡处理后,烘干粉碎,可加入生物脱霉素(大连三仪集团研发,每吨料添加400~600克)、霉卫宝(每吨料添加1~1.5公斤)、霉毒脱(每吨料添加1~1.5公斤)以及脱霉-100、克霉霸等。只喂育肥猪,不能饲喂仔猪与妊娠母猪和种公猪,否则造成严重后果。

2.6 加强科学的管理,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首先要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建立兽医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防止疫病的扩大传播;猪场禁止饲养犬、猫、牛、羊及禽类等,驱赶鸟类;定期灭鼠、杀虫、驱虫;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水平,提高饲料质量;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提高饲料利用率与吸收率,保持菌群平衡,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饮用清洁干净的水;实行人工受精;猪舍保持清洁卫生,通风干燥,冬暖夏凉;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氨、氮气体的浓度;饲养密度要适中;粪尿及污水要无害化处理;进入生产区的人员要淋浴后更换工作服,物品要经消毒后进入生产区,人流和物流要定向流动,外地车辆不得进入场区;实行早期隔离断奶,防止发生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和温度应激等。

2.7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每批猪只全部离开猪舍后要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干净,用高压水冲洗,反复消毒3次,空舍3天后再进入新的猪群。猪群在进洁净舍之前,应进行7~10天的药物保健,清除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以免将病原体带入消毒舍,造成持续性传播。同时要避免不同日龄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混群饲养,以减少交叉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的发生。

2.8 加强疫病监测,严格控制种猪与净化猪群

在猪瘟传播中,带毒种猪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防控猪瘟首先要严格控制好种猪,加强疫病监测,淘汰带病毒的种猪,特别是带毒的种母猪。因为带毒的种母猪可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猪瘟病毒,这是造成一个猪场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总祸根。同时,带毒母猪妊娠后可将病毒垂直感染胎猪,被感染的小猪出生后不能免疫识别猪瘟病毒或猪瘟疫苗,这样的带毒猪对猪瘟疫苗的免疫不产生免疫效果,这是造成当前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种猪场一定要加强对猪瘟的监测,每季度监测1次猪瘟免疫抗体,以了解猪瘟群体的免疫水平高低和抗体水平的整齐度,进而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辅助诊断。每半年监测1次猪瘟病毒抗原,用进口ELISA试剂盒进行血清学检测,以鉴别猪瘟感染与疫苗免疫:应用荧光抗体技术(HCFA)和RT~PCR技术进行病原学检测。检出HCFA阳性猪(带猪瘟病毒猪),立即淘汰,然后清圈消毒,结合其他的综合防控措施净化猪场,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猪群,一般经3个月便可初见成效。每6个月1次,大致经过4次净化后,可使猪瘟得到完全控制。

3. 发生猪瘟时应采取的措施

3.1立即隔离病猪,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找出原发病原与继发病原,特别要注意当前临床病例多呈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针对病原对症采取措施,方可有效的控制疫情蔓延。

3.2 封锁发病猪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每天1次,控制人员与物品的流动;与病猪接触的同舍猪只,未出现临床症状者,可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具体方案可参照本文药物预防方案选用。等疫情稳定后,再给猪只补注1次猪瘟疫苗。没有与病猪接触的非发病猪舍的猪只先立即注射猪瘟疫苗,细胞苗:仔猪每头12头份、中猪每头16头份、大猪每头20头份;脾淋苗:中猪每头2头份,大猪每头3头份。注苗时,请使用转移因子或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中猪每头0.5毫升,大猪每头1毫升,与猪瘟疫苗混合肌注,可使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高、均匀度好,并提前获得免疫保护。注苗后6天,仍然要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药物保健7天,以防疫病反复。

3.3 病猪的治疗

临床治疗用药要侧重于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采取抗血清疗法,抗病毒疗法,防止细菌继发与支持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3.3.1 抗猪瘟血清疗法 小猪每头肌注20~40毫升;中猪每头40~60毫升;大猪每头80~100毫升(也可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2次;
3.3.2 抗病毒疗法 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0.15毫升)+转移因子(每5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干扰素(每4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4天;同时肌注头孢噻呋钠(每公斤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4天。或者用香菇多糖注射液(每公斤 0.1~0.2毫升)+倍健(免疫核糖核酸,每6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每6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4次;同时肌注泰乐菌素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日1次,连用4天。

3.3.3 重症者应用10%葡萄糖注射液300~500毫升+维生素C8~10毫升+维生素B18毫升,混合静脉注射,每日1次。

3.3.4 病猪改饮电解多维(200克兑水1吨)、葡萄糖粉、猪疫康(抗病毒、提高免疫力,100克兑水1500公斤)、细菌素(广谱抗菌工程药,100克兑水2吨),混合饮用7天。

3.3.5 病死猪只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与倒卖,一律无害化处理,并彻底消毒,消灭传染源,清除病原对猪场的污染,才能确保猪群的健康。

关于我国猪瘟的防控问题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家畜传染病学分会 长春130062)

当前猪瘟在全国各地猪场都有发生,疫情呈全国性分布,并呈上升态势。虽然是以点状和散发性的发生,但其感染强度增高,临床典型病例增多,防制效果不佳,不能不引起大家的高度关注。为什么猪瘟疫情长年不断?原因何在?有没有办法防控?就此类问题谈一点个人意见,仅供业内人士参考。

1. 猪瘟疫情长年不断的主要原因

1.1 种猪带毒持续感染

种猪感染猪瘟病毒后,不出现临床症状,可引起病毒持续性感染,这种持续性感染在全国许多猪场普遍存在。据有关报导,猪瘟病毒在猪群中的阳性感染率约25.45%~70%。由于母猪群中猪瘟病毒的持续性感染,造成妊娠母猪带毒综合征的发生,带毒母猪综合征在妊娠母猪中的阳性感染率约达43%。不仅导致母猪发生流产、产死胎和弱仔,还可将病毒通过胎盘垂直传播给仔猪,使其产下的仔猪发生先天性感染,出现免疫耐受,并长期带毒,向外排毒。种公猪感染病毒后,可经配种通过精液感染母猪。这些带毒的种母猪、种公猪及仔猪又可通过水平传播将病毒传给其他健康猪只,这就造成了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同时在一个猪群或一个猪场内反复、交替的进行,形成猪瘟传播的恶性循环链,使猪场猪瘟的持续性感染长期存在,猪瘟疫情长年不断。

1.2 先天性感染猪瘟病毒的仔猪产生免疫耐受

带毒母猪产下的仔猪,由于先天性感染病毒,产生免疫耐受。给这些仔猪免疫时,接种猪瘟疫苗不能产生免疫应答,因为免疫耐受能降低疫苗的作用,基本上不产生抗体,从而不能形成保护,这就会造成仔猪断奶前后发生猪瘟。如果将这些带毒的仔猪当做后备种猪培育,则会形成新的带毒种猪群,同样会通过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猪瘟病毒,致使病毒一代一代在猪群中传播下去,造成猪瘟在猪场长年不断的发生与流行。

1.3 猪群中严重存在免疫抑制的危害

引起猪群出现免疫抑制的因素很多,当前造成猪只免疫抑制的因素主要是:在猪群发生混合感染时,常见的疾病,如蓝耳病、圆环病毒病、伪狂犬病、细小病毒病、猪流感及喘气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还有滥用抗生素与皮质激素类药物;霉菌毒素中毒;劣质的疫苗以及营养低下等,都会严重损伤免疫系统,引起T淋巴细胞和B淋巴细胞发生改变,造成长期免疫抑制,干扰猪瘟疫苗的免疫效果,导致猪瘟免疫失败。由此可见,免疫抑制的广泛存在,对当前猪瘟的发生与流行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致使猪瘟疫情长年不断。

1.4 猪瘟疫苗的质量不高是造成猪瘟疫情长年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

近几年来,由于猪瘟疫苗生产渠道十分复杂,各个生产企业由于设备条件、生产工艺与技术水平的不同,造成疫苗质量差别很大。使用质量不高的疫苗实施免疫接种,导致许多猪场注射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这是当前发生猪瘟免疫失败、猪瘟疫情长年不断的主要原因之一,应引起高度重视。

下面对当前使用的三种猪瘟疫苗作一介绍:

1.4.1 猪瘟脾淋组织疫苗 这是将猪瘟兔化弱毒C株接种合格的大耳白品系兔子,收获感染兔的脾脏和淋巴结,制成的乳剂苗。免疫效果好,保护力高。由于大耳白兔数量太少,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要;加之对用于制苗的兔子缺乏标准,特别是外源病原检测标准;生产工艺又复杂。所以,有的不法企业在脾淋苗中掺入细胞苗,甚至将污染有牛粘膜病病毒的疫苗销售给用户,造成猪瘟免疫失败,疫情长年不断。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用ELISA方法检查22批猪瘟脾淋苗,发现其中有5批疫苗中掺入了细胞苗。

1.4.2 牛睾丸细胞疫苗 有的厂家吹牛细胞苗比脾淋苗好。目前生产的牛睾丸细胞苗,病毒含量太低,生产工艺不稳定,批间差异很大,免疫效果差;特别严重的是造成粘膜病病毒(BVDV)污染疫苗。我国牛感染BVDV几乎达100%,很少检出阴性牛群。一旦细胞苗被污染,猪瘟病毒的毒价就上不去,用这些被BVDV污染的猪瘟细胞苗给猪只免疫接种,不仅BVDV能干扰猪瘟疫苗抗体的产生,造成免疫失败;而且BVDV还可引起母猪繁殖障碍,病毒通过胎盘传染给仔猪,甚至引起仔猪的发病,其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与猪瘟十分相似,鉴别检测非常困难。2009年中国兽药监察所用PCR方法对23个批次的猪瘟牛睾丸细胞苗进行了检测,发现有5批疫苗污染有BVDV,污染率为21.74%。许多猪场免疫接种猪瘟疫苗后,仍然发生猪瘟,大多数是由于接种了被BVDV污染的猪瘟牛睾丸细胞疫苗后而诱发的,这个问题要高度重视。

1.4.3 ST细胞猪瘟活疫苗 该疫苗的特点是:疫苗病毒滴度高、生产工艺稳定、质量易控制;批间差异小;免疫效力高;安全、效果确切;无外源病毒污染,减少了其他疾病的发生;减少了其他病毒混合感染的干扰作用。当前针对猪瘟的免疫接种,可推广使用该疫苗。

1.5 猪群流动性大,检疫不严,促进了猪瘟的传播与流行,也造成了猪瘟疫情长年不断,随着贸易全球化后,猪只在全国各地,跨省、市、自治区流动,其流动量大、流动频繁。在流动的猪群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病猪与淘汰猪。加之市场检疫不严,检疫走过场,只收钱不检疫。这就人为的把疫病的传染源散布到全国各地,促进了猪瘟在全国各地的传播与流行,致使猪瘟疫情长年不断。这种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状况,主要责任在畜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

造成我国猪瘟疫情长年不断的原因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描述,希望业内人士共同参与总结与讨论,分清主次。

2. 解决问题的办法

猪瘟是可防、可控的,关键是要加大综合防控的力度,用科学发展观指导防控工作,重点要抓好以下几项措施,以改变当前的被动局面。

2.1 提高猪瘟疫苗的质量

提高猪群的特异性免疫力,使用优质的疫苗接种是关键。当前猪瘟疫苗的生产厂家很多,但其生产设备,技术力量,生产工艺水平等不同的厂家,差别较大。其疫苗质量得不到保障的企业应停止生产猪瘟疫苗,待改正提高后再生产。兽医行政主管部门要派得力的、正直的技术人员下到企业,对厂家生产的每批猪瘟疫苗都要认真进行抽检(不要企业送检),把好质量关,严防低劣的疫苗出厂。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在生产猪瘟疫苗经常出现质量问题的企业,要针对具体情况,按照《兽药管理条例》进行处罚,决不手软。这关系到全国几亿头猪只的健康,关系到广大养猪户的切身利益,这也是保民生的一件大事。

2.2 按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强化猪瘟的免疫接种

目前在发生多病原引发的猪高热综合征的过程中,凡是猪瘟免疫接种搞得好的猪场,其猪群发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就轻微,发病率与死亡率也低;猪瘟疫苗接种搞得不好的猪场,其猪群发病一般都比较严重,死亡率也高。所以,猪群的防疫工作首先要接种好猪瘟疫苗。有了高质量的猪瘟疫苗,还必须要按照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对猪群实施免疫接种,才有可能获得完全保护。

当前规模化猪场使用的猪瘟免疫程序推荐如下:

① 猪瘟脾淋组织苗(兔源)

仔猪:超前免疫:仔猪出生后第1天,吃初乳之前,每头肌注0.5头份;35日龄2免,每头肌注1头份;65日龄3免,每头肌注2头份。常规免疫:仔猪23~25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头份;65~70日龄2免,每头肌注2头份。

仔猪经上述免疫后,当育肥猪配养,可不再接种猪瘟疫苗;当后备种猪配育,应于第1次发情配种前15天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

生产母猪:每次于母猪产仔后15天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妊娠期间不接种猪瘟疫苗。

种公猪:每年4月份与9月份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

②ST猪瘟传代细胞疫苗

仔猪:超前免疫:1日龄每头肌注0.5头份,35日龄每头肌注1头份,70日龄每头肌注2头份。常规免疫:25~30日龄,每头肌注1头份,60~65日龄,每头肌注2头份。仔猪免疫后当育肥猪饲养,直至出栏上市不用再接种猪瘟疫苗;当后备种猪配养,应于发情前20天,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

生产母猪:产仔后10天免疫接种1次,每头肌注2头份。

种公猪:每年4月份与9月份免疫接种1次,每次每头肌注2头份。

2.3 预防免疫抑制性疾病的感染,确保猪瘟的免疫效果

免疫抑制性疾病及各种免疫抑制因素等都对猪瘟的免疫产生干扰,影响猪瘟的免疫效果。因此,在搞好猪瘟免疫的同时,还要预防好免疫抑制性疾病,确保猪瘟的免疫效果。

有关免疫抑制性疾病的免疫程序推荐如下:

2.3.1 猪伪狂犬病的免疫

伪狂犬病双基因缺失活疫苗:仔猪,2日龄滴鼻,每个鼻孔滴0.5头份;35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注1毫升(1头份)。后备种猪,第1次发情配种前7天免疫1次,每头肌注2毫升。经产母猪,每4个月免疫1次,可一刀切,每次肌注2毫升。种公猪,初配前10天免疫1次,每头肌注2毫升,以后每4个月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2.3.2 猪口蹄疫的免疫

口蹄疫O型高效灭活疫苗:仔猪,40~45日龄为首免,每头肌注1毫升;100日龄2免,每头肌注2毫升。种猪,每3个月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口蹄疫O型合成肽疫苗:仔猪,20日龄首免,30日龄2免,100日龄加强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1毫升。种猪,每4个月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2.3.3 蓝耳病的免疫

根据当地疫情与猪场的实际,决定是否接种疫苗。蓝耳病灭活疫苗免疫效果不佳,保护力低,产生抗体缓慢,尽可能不用。

蓝耳病弱毒活疫苗:仔猪,14日龄首免,每头肌注1头份;2周后2免,每头肌注1头份。后备种猪,发情前3周免疫1次,每头肌注2头份;生产种猪,每4个月免疫1次,配种前15天免疫,每头肌注2头份;妊娠期间不准接种疫苗。

2.3.4 猪细小病毒病的免疫

细小病毒活疫苗:后备种猪配种前1个月首免,12天后2免,产第1胎仔猪后15天,各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注1头份,可获得终生免疫。

2.3.5 猪乙型脑炎的免疫

乙型脑炎弱毒活疫苗:种猪每年4月份免疫1次,每头肌注2毫升,免疫期为9个月。

2.3.6 喘气病的免疫

喘气病弱毒活疫苗:仔猪8日龄首免,每头1毫升;60日龄2免,每头1毫升。

2.3.7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免疫

副猪嗜血杆菌多价血清灭活菌苗:仔猪12日龄首免,3周后2免,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本菌含有15个血清型,当前我国常发的血清型有1、2、4、5、7、10、13等。

2.3.8 链球菌病的免疫

链球菌双价血清灭活菌苗:仔猪18日龄首免,14天后2免,每次每头肌注2毫升。

2.4 药物预防

平时在哺乳仔猪、保育仔猪、育肥猪、妊娠母猪、哺乳母猪、后备种猪等生长繁殖阶段,可选用提高免疫力、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的细胞因子制剂、中药制剂与优质广谱的抗菌药物,通过饲料或饮水添加,进行预防性保健,可有效的防制疫病的发生与流行,这也是防控猪瘟的一项重要的技术措施。

2.4.1 仔猪的药物保健

2.4.1.1 哺乳仔猪的药物保健

方案1:仔猪出生后1日龄与4日龄,分别肌注排疫肽(五种高免球蛋白)0.5毫升+猪用转移因子(免疫增强剂)0.5毫升,每日1次。1、2、3日龄每头口服1次黄健(黄芪多糖口服液),每头2毫升。

方案2:1日龄与4日龄,分别肌注免疫核糖核酸0.5毫升+白细胞介素-4,0.5毫升,每日1次,1、2、3日龄每头口服1次口服排疫肽(微囊包被剂)2毫升。

以上方案可有效的提高仔猪的免疫力,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预防疫病的发生与流行。

2.4.1.2 保育仔猪的药物保健

方案1:西尔康(含多西环素、干扰素),100克兑水200升、口服排疫肽100克兑水200升、黄芪多糖原粉100克兑水2吨、电解多维混合饮水5天。仔猪断奶后,母猪下产床,仔猪不转群、不混群,在原产床上饲养5天,然后转到保育舍饲养。并用下列方案保健。

方案2:清开灵粉1000克、氟康王(含10%氟苯尼考、干扰素、转移因子)400克、抗菌肽200克,拌入1吨料中,混合饲喂7天。

方案3:喘束治(含多西环素、泰乐菌素、干扰素、排疫肽)500克、黄芪多糖粉1000克,拌入1吨料中,饲喂7天。

2.4.1.3 育肥猪与后备猪的药物保健

方案1:干扰肽(干扰素)800克、转移肽(转移因子)700克、黄芪多糖粉1200克、板蓝根粉1200克、溶菌酶300克,拌入1吨饲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2:氟康王500克、抗菌肽200克、黄芪多糖粉1200克、甘草粉300克、口服排疫肽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3:清开灵粉1500克、副猪清300克、细菌素300克、氟苯尼考200克,拌入1吨饲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2.4.1.4 种猪的药物保健

方案1:鱼腥草粉2000克、穿心莲粉2000克、干扰肽1000克、转移肽1000克、溶菌酶4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4天。

方案2:西尔康(多西环素、细胞因子)1000克、抗菌肽220克、口服排疫肽400克、清开灵粉1800克,拌入1吨料中,连续饲喂7~12天。

方案3:电解多维(200克兑水1吨)、猪疫康(100克兑水1500公斤)、细菌素(100克兑水2吨)、黄芪多糖粉(500克兑水1吨),混合饮用7天。

以上方案妊娠母猪也可用,安全、保健效果好。

2.5 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饲喂全价优质饲料,保证猪只的营养需要。发霉变质的饲料易引起猪只发生霉菌毒素中毒,抑制机体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减少抗体的产生,降低免疫力和抗病力,甚至造成死亡。轻度发霉的玉米等经清水冲洗、浸泡处理后,烘干粉碎,可加入生物脱霉素(大连三仪集团研发,每吨料添加400~600克)、霉卫宝(每吨料添加1~1.5公斤)、霉毒脱(每吨料添加1~1.5公斤)以及脱霉-100、克霉霸等。只喂育肥猪,不能饲喂仔猪与妊娠母猪和种公猪,否则造成严重后果。

2.6 加强科学的管理,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体系

首先要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降低各种应激因素的影响;建立兽医卫生防疫与消毒制度,最大限度地减少病原微生物对猪场的污染,防止疫病的扩大传播;猪场禁止饲养犬、猫、牛、羊及禽类等,驱赶鸟类;定期灭鼠、杀虫、驱虫;适当增加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水平,提高饲料质量;在饲料中定期添加微生态制剂,提高饲料利用率与吸收率,保持菌群平衡,防止消化道疾病的发生;饮用清洁干净的水;实行人工受精;猪舍保持清洁卫生,通风干燥,冬暖夏凉;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氨、氮气体的浓度;饲养密度要适中;粪尿及污水要无害化处理;进入生产区的人员要淋浴后更换工作服,物品要经消毒后进入生产区,人流和物流要定向流动,外地车辆不得进入场区;实行早期隔离断奶,防止发生断奶应激、饲料应激、营养应激、环境应激和温度应激等。

2.7 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

配种妊娠、产仔哺乳、保育与育肥四个阶段实行“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每批猪只全部离开猪舍后要对猪舍进行彻底的清扫干净,用高压水冲洗,反复消毒3次,空舍3天后再进入新的猪群。猪群在进洁净舍之前,应进行7~10天的药物保健,清除体内的病原微生物,以免将病原体带入消毒舍,造成持续性传播。同时要避免不同日龄和不同生长阶段的猪只混群饲养,以减少交叉感染和持续性感染的发生。

2.8 加强疫病监测,严格控制种猪与净化猪群

在猪瘟传播中,带毒种猪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防控猪瘟首先要严格控制好种猪,加强疫病监测,淘汰带病毒的种猪,特别是带毒的种母猪。因为带毒的种母猪可通过垂直传播和水平传播猪瘟病毒,这是造成一个猪场猪瘟病毒持续感染的总祸根。同时,带毒母猪妊娠后可将病毒垂直感染胎猪,被感染的小猪出生后不能免疫识别猪瘟病毒或猪瘟疫苗,这样的带毒猪对猪瘟疫苗的免疫不产生免疫效果,这是造成当前猪瘟免疫失败的主要原因。因此,种猪场一定要加强对猪瘟的监测,每季度监测1次猪瘟免疫抗体,以了解猪瘟群体的免疫水平高低和抗体水平的整齐度,进而评估疫苗的免疫效果和辅助诊断。每半年监测1次猪瘟病毒抗原,用进口ELISA试剂盒进行血清学检测,以鉴别猪瘟感染与疫苗免疫:应用荧光抗体技术(HCFA)和RT~PCR技术进行病原学检测。检出HCFA阳性猪(带猪瘟病毒猪),立即淘汰,然后清圈消毒,结合其他的综合防控措施净化猪场,以建立新的健康种猪群,一般经3个月便可初见成效。每6个月1次,大致经过4次净化后,可使猪瘟得到完全控制。

3. 发生猪瘟时应采取的措施

3.1立即隔离病猪,进行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及实验室诊断,找出原发病原与继发病原,特别要注意当前临床病例多呈多种病原混合感染与继发感染,针对病原对症采取措施,方可有效的控制疫情蔓延。

3.2 封锁发病猪舍,进行全面彻底的消毒,每天1次,控制人员与物品的流动;与病猪接触的同舍猪只,未出现临床症状者,可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药物进行预防,具体方案可参照本文药物预防方案选用。等疫情稳定后,再给猪只补注1次猪瘟疫苗。没有与病猪接触的非发病猪舍的猪只先立即注射猪瘟疫苗,细胞苗:仔猪每头12头份、中猪每头16头份、大猪每头20头份;脾淋苗:中猪每头2头份,大猪每头3头份。注苗时,请使用转移因子或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中猪每头0.5毫升,大猪每头1毫升,与猪瘟疫苗混合肌注,可使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高、均匀度好,并提前获得免疫保护。注苗后6天,仍然要在饲料中或饮水中添加药物保健7天,以防疫病反复。

3.3 病猪的治疗

临床治疗用药要侧重于提高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力和非特异性免疫力,采取抗血清疗法,抗病毒疗法,防止细菌继发与支持疗法相结合的综合治疗,方可收到良好的疗效。

3.3.1 抗猪瘟血清疗法 小猪每头肌注20~40毫升;中猪每头40~60毫升;大猪每头80~100毫升(也可静脉注射)。每天1次,连用2次;
3.3.2 抗病毒疗法 黄芪多糖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0.15毫升)+转移因子(每5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干扰素(每4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4天;同时肌注头孢噻呋钠(每公斤体重5毫克),每日1次,连用4天。或者用香菇多糖注射液(每公斤 0.1~0.2毫升)+倍健(免疫核糖核酸,每6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倍康肽(白细胞介素-4,每60公斤体重1毫升,重症加量),混合肌注,每日1次,连用4次;同时肌注泰乐菌素注射液(每公斤体重0.1毫升),每日1次,连用4天。

3.3.3 重症者应用10%葡萄糖注射液300~500毫升+维生素C8~10毫升+维生素B18毫升,混合静脉注射,每日1次。

3.3.4 病猪改饮电解多维(200克兑水1吨)、葡萄糖粉、猪疫康(抗病毒、提高免疫力,100克兑水1500公斤)、细菌素(广谱抗菌工程药,100克兑水2吨),混合饮用7天。

3.3.5 病死猪只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与倒卖,一律无害化处理,并彻底消毒,消灭传染源,清除病原对猪场的污染,才能确保猪群的健康。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