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是绵羊痘和山羊痘的简称,是由痘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临床特征是在羊的皮肤和粘膜上发生特异性的痘疹,其中细毛羊、羔羊最易感染,从外地引进的绵羊、山羊新品种发病率高,一旦发生会迅速传播,病死率高,妊娠母羊感染时可引起流产,对养羊业危害极大,本病的感染主要通过呼吸道感染,也可通过损伤的皮肤、粘膜侵入体内。饲养管理人员,皮毛产品,饲料垫草,对寄生虫及吸血昆虫都可成为该病的传播媒介。
羊感染本病后体温升高达41~42度,结膜潮红,鼻孔流出浆液、粘液和脓性分泌物,其后逐渐在眼周围、唇、四肢、尾内侧面形成红斑、结节、水泡、脓疱,继而形成结痂,脱落后留下瘢痕。剖检时第四胃粘膜上有大小不等结节、糜烂、溃疡。本病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剖检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
本病的防治应做到以下几点:
一是加强羊的饲养管理,提高羊的抵抗力。
二是搞好羊舍卫生,定期消毒。
三是引起羊时要隔离观察。
四是定期做好羊痘弱毒疫苗的预防注射,股内侧皮内注射,每只羊0.5毫升,每年一次。
五是一旦发病后要立即上报,对病羊和同群羊进行扑杀销毁,并对污染场进行严格消毒,防止病原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