羔羊梭菌性心肌炎是由厌气性梭菌引起的一种以急性死亡、急性局灶性广泛性坏死和出血性心肌炎为特征的疫病。
1 流行病学
该病主要发生于冬末至春季,多发于牧草丰茂时期。发病羊多在1岁以下,死亡率为3.2%~7.0%。病羊多未进行过破类及羊三联肠毒血症猝疽及快疫(羔痢)的预防,且大多数病羊发病时进行过剪毛、断尾、去势。本病多发于冬季长期圈养的羊只。
2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死亡羊大多不见临床症状,个别羊有神经症状,如哞叫、肌肉震颤、转圈等。死亡羊心肌充血,有大量淡黄色纤维素性液。肠道出血,但肾肺充血和水肿较少见,骨骼肌不见气性肿胀(非气肿疽病变)。
3 实验室检查
3.1 对心肌进行组织切片检查,可见多量多灶性凝固性心肌坏死区,且间质充血、水肿和出血,其心包渗出液呈明显的纤维蛋白性,纤维蛋白脓性和纤维蛋白出血性。
3.2 对心肌切片,进行革兰氏检测,可见G+棒状杆菌。
4 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病理变化(少量急性心肌坏死灶和出血性心肌炎),结合细菌学检查可作出诊断。
5 预防
5.1 加强预防注射。进行羊三联破炎,气肿疽等疫苗的预防注射,特别注意保护基础母羊(可使羔羊得到获得性免疫)。
5.2 进行剪毛、断毛、去势操作时要严格消毒。冬季长期圈养的羊不宜突然在春季改为放牧。
5.3 加强饲养管理,有条件的可进行轮牧或多畜种分区放牧。
6 肉品处理
6.1 患羊内脏及其血液无害化处理,进行焚烧深埋(必须有标志)。
6.2 肉尸可高温处理后作工业使用。
6.3 皮张严格消毒后出场。
6.4 关闭市场,严格进行消毒,用3.5%来苏儿或10%~20%石灰乳消毒,接触过肉尸的人员一个月内不可进入饲养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