鸭出血症又称黑羽病、乌管病、紫嘴黑脚病等。鸭出血症的特征性症状是病鸭或病死鸭双翅羽管内出血或淤血,外观呈紫黑色。出血变黑的羽毛管易断裂和脱落。病死鸭的上喙、爪尖、足蹼末梢周边发绀,呈紫黑色。病死鸭口、鼻流出黄色液体,沾污上喙及颈前羽毛,有时将羽毛染成黄色。
鸭出血症的特征性剖检病变除双翅羽毛管出血外,还可见多个脏器出血或淤血:大脑、脾脏、肾脏、法氏囊轻度出血或淤血;肝脏稍肿大,树枝状出血或淤血,个别有白色坏死点;胰腺出血呈红色,或见出血点和出血环;小肠、直肠、盲肠明显出血,有时在小肠段可见到出血环。
病原为鸭疱疹病毒Ⅱ型引起。可侵害各品种、各日龄鸭,多发于 10 日龄-55 日龄。日龄小时,发病率、病死率达 80%以上。具体到每个鸭场往往有特定的发病日龄。发生于产蛋鸭时死亡率低,但易引起产蛋率下降。
防治方法:根据发病特点,采取相对应的措施。如肉用鸭,多发于 20 日龄-35 日龄,则在 18 日龄时每羽颈背皮下注射鸭出血症高免蛋黄抗体 1 毫升-1.5 毫升。有的鸭场每批在 20 日龄以后均有发病,则应在 15 日龄时肌肉注射鸭出血症弱毒疫苗。对于种鸭或蛋用鸭,则应在开产前 1 个月肌肉注射鸭出血症灭活菌。弱毒苗和灭活苗的用量按生产厂家的使用说明书进行。目前没有本病流行的地区和没有从福建、浙江、广东、江西、广西等疫区引进雏鸭、种鸭、种蛋的鸭场就不要注射蛋黄抗体、弱毒苗。
对于发病的小鸭,除加强饲养管理和消毒外,其高免蛋黄抗体的注射剂量要提高至每日 2 毫升-3 毫升,且要掺入黄芪多糖(或紫锥菊)、头孢噻呋钠、阿米卡星以防止继发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