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鸭曲霉菌病的诊断与治疗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0-06-07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一天  浏览次数:168

禽曲霉菌病是曲霉菌引起的多种禽类的真菌性疾病,主要侵害呼吸器官。各种禽类均易感,但以幼禽多发,常见急性、群发性暴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成年禽多为散发。本病的特征是在肺及气囊发生炎症和形成肉芽肿结节为主,偶见于眼、肝、脑等组织,故又称曲霉菌性肺炎。2007年,广州市荔湾区一鸭养殖场鸭群出现精神沉郁,张口呼吸,并出现死亡,病鸭被送来求诊。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现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2008年9月月份,某养殖户购进鸭苗1500只,进雏后,前几天鸭群一切正常。由于连日降雨、气温较低,为保持室内温度,鸭舍很少通风,部分垫料结块,有霉味。雏鸭10日龄时开始发病,主要表现为伸颈、张口喘气等呼吸症状。从13日龄起,雏鸭开始有陆续死亡的现象发生,15日龄前来诊治时已有50-60只雏鸭死亡。

2临床症状

患病雏鸭多呈急性经过,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减少或废绝,伸颈张口,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有的有眼炎,有时有浆液性分泌物,严重时瞬膜下形成黄色干酪样物质,使眼睑凸出、角膜中央形成溃疡,最后窒息而死。个别鸭死前有神经症状。多在发病后1-3d内死亡,有的延长至5-7d。

3流行病学分析

各种禽类均对本病易感。鸭以20日龄内雏鸭易感性高;其中4-12日龄的雏鸭发病率最高,病死率可达50%以上;成年鸭发病较少。本病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被霉菌污染的垫料和发霉的饲料是本病主要的传染源;此外被污染的孵化器也可能传播本病。因此,饲养管理不善、饲料霉变、卫生条件不良及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等均是本病暴发的诱因。

4病理变化

死鸭僵硬。血液呈乌黑色,不易凝固。气囊浑浊,气囊上散在许多黄色、粟米大小的结节。有的肺、心包、肠系膜上有大小不等的肉芽结节,稍小的结节被暗红色浸润带所包围,呈灰黄色或黄色,或融合形成大片水煮样的肉芽组织。肺组织硬变,弹性消失,纤维化坏死,几乎覆盖整个肺脏。结节内容物呈豆腐渣样或黄白色液体。有一只鸭腹腔浆膜下有一蚕豆大小的结节,切开有蛋黄样浓稠的液体,消化道后段充满水样稀薄液体,肝、脾基本正常。

5实验室诊断

5.1直接镜检

采用无菌操作剪取病死雏鸭肺、脾组织进行触片,染色后镜检,未发现有致病菌。取病死鸭肺和气囊中的灰黄色结节,剪碎,置于清洁载玻片上,加10%氢氧化钾溶液1-2滴混匀,加盖玻片,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视野中看到分枝的菌丝。

5.2分离培养

取几小块肺组织典型病变接种在萨布罗琼脂平板培养基上,在37oC环境中培养,经过2-3天形成灰白色绒毛状菌落。随着培养时间延长则可变为暗烟绿色。基质背面的菌丝无色至淡黄色。

5.3动物试验

取培养物用生理盐水制成含有孢子的悬液,每毫升含200万个孢子,经鼻腔接种,给每只健康鸭接种2滴,共10只;另一组10只鸭不接种作为对照。实验组在接种后46h开始出现发病死亡,6d后被接种鸭全部死亡,对照组均健在。雏鸭的症状和剖检变化与自然感染的病例完全相同,并回收到了烟曲霉菌。根据流行病学、症状、病理解剖、实验室诊断及饲料发霉,确诊为曲霉菌病。

6防治措施

及时将病鸭隔离,停止饲喂该批饲料,改喂刚出厂的饲料。

加强饲养管理,搞好环境卫生,注意鸭舍的通风换气及饲料防潮,用1:3000百毒杀对鸭舍及用具进行喷雾消毒。

全群投药。在饲料中拌入制霉菌素,按80只雏鸭一次用50万单位,每天2次,连用3天,进行治疗;为防止继发感染,同时用恩诺沙星按0.01%拌料,饲喂天4天。另外,用1:3000硫酸铜溶液饮水,连用三天。

用鱼腥草、水灯芯、金银花、薄荷叶、批杷叶、桑皮、甘草各90克,并配明矾30克,煎水拌在饲料内,给100只鸭连续服用,至治愈为止。

经过上述措施综合治疗3d后,鸭群中不再有新发病例和死亡,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7预防措施与小结

烟曲霉菌的孢子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禽类常因接触发霉的饲料或垫草,吸入大量孢子而感染。各种禽类都易感,以1-3周龄的幼雏易感性最强,常为群发并呈急性经过。孵化时霉菌能穿过蛋壳而使胚胎感染,孵出的雏鸭即可表现症状。育雏时阴雨连绵,以及雏鸭拥挤、通风不良、气温偏低、维生素补充不足等,都能促使该病的发生。

预防该病的根本措施就是不使用发霉的垫料,注意育雏室的通风换气,保持清洁干燥和做好卫生消毒,长期被烟曲霉菌污染的育雏室、土壤、尘埃中含有大量孢子,雏鸭进入之前,应彻底清扫消毒。

消毒可选用福尔马林熏蒸,或0.4%过氧乙酸、5%碳酸喷雾。确保饲料无霉变,营养合理。预防曲霉菌病的根本措施是去除霉变的瘪谷,将鸭群移到洁净的栅舍,不喂发霉饲料。在多雨潮湿季节,要保证饲料、垫料不霉变,加强饲料的保管。贮藏过程中,可通过福尔马林、高锰酸钾熏蒸法或过氧乙酸喷雾法以抑制霉菌生长。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