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生产实践中,我们常常遇到畜禽接种了某种疫苗后,仍发生该病,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免疫失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疫苗因素造成的免疫失败
1.使用了假冒、伪劣及来源不明、标识不清、非法生产和非法进口的疫苗,或使用了过期、失效或破损的疫苗。
2.疫苗的血清型与感染的病毒或细菌血清型不同,免疫后则起不到保护作用。
3.有些常规剂量的疫苗已不能保护畜禽安全。
4.疫苗间相互干扰:不同疫苗同时或以相同途径接种,疫苗在体内会相互干扰,影响彼此复制和免疫应答。
环境因素引起的免疫失败
1.当畜禽处于高温、高湿、通风不良、嘈杂、拥挤等应激状态时,均会影响免疫力的产生。
2.平时不注重消毒、封锁,外来人员、车辆随意进出的畜禽生产场、院易遭病源污染,疫苗接种后,在未产生免疫力时,动物已早期感染或遭受强毒株攻击。
畜禽自身因素造成的免疫失败
1.饲养管理不善,机体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营养不良等,抗病力不强,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2.畜禽的免疫功能不健全或患有免疫抑制性疾病。
3.母源抗体的影响:疫苗抗原受高水平母源抗体的中和,从而影响免疫效果。
4.在预防接种时,部分动物已亚临床感染或处于潜伏期或在免疫阴性期感染强毒,在接种后往往会诱发病情,造成免疫失败。
免疫程序不当造成免疫失败
1.初免时间过早,因动物免疫器官未发育成熟或受较高母源抗体的干扰,影响了抗体的产生;初免时间过晚,造成未免疫时已感染,错过了免疫的最佳时间,应根据抗体监测水平确定首免时间。
2.动物的免疫接种,不是根据当地疫病流行情况,结合本场实际而制定科学的防疫程序,而是随意增减防疫次数、疫苗种类及剂量等。
3.不同的疫苗产生的免疫期不同,不严格按免疫程序将影响免疫效果。
4.大多数疫苗一次接种不能获得终身免疫力,须多次免疫,同时要考虑上一次免疫接种产生抗体的半衰期,过早接种可能被抗体中和,过迟则会错过激发二次免疫应答的最佳时机。
人为因素造成的免疫失败
1.免疫接种操作不当,打“飞针”或注射器漏液,针头过粗或进针角度不正确,致使注射剂量不准。
2.接种时,操作五次序或无标记,造成漏防或重防。点眼、滴鼻免疫时,药液没有滴入眼、鼻内,或未待药液吸入后已放手。喷雾免疫时喷射不均,雾粒大小不当。
3.疫苗稀释后,接种过程或饮水时间过长,致疫苗效价降低,一般不超过2~3小时。
4.饮水免疫时水中含有氯及其他消毒剂,饮用水酸碱度不适宜,防疫器械内残留有消毒剂,饮水器使用了金属制品(特别是铁离子)等使疫苗效力降低。
5.饮水免疫时或水量不足,或饮水器过少,使畜禽强弱争饮,而使饮水不均,致免疫抗体不齐
6.免疫途径不正确。不采取正确的接种方法,则不能产生坚强抗体。
7.疫苗稀释液的选择不当。
8.超剂量或多次免疫引起免疫系统麻痹。
9.疫苗选择不当:有的疫苗有几个不同的品系,不同的品系毒力不同,若首免时选用毒力较强的品系,不但起不到免疫保护作用,而且接种后还会引起发病,导致免疫失败。
药物因素造成的免疫失败
1.某些治疗传染病的药物有免疫抑制作用。
2.在接种疫苗前后一周内使用了降低动物免疫作用的药物和添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