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片吸虫病是牛、羊、马、鹿,甚至人都可以发生的一种寄生性蠕虫病,人们亦常称之为肝蛭病。在草原地区的鹿场中,近些年来本病虽然有所减少,但在一些养殖户的鹿群中,仍然时有发生。在肝片吸虫病流行的地区养鹿,如果人们对本病缺乏足够的认识,在生产中不采取必要的防治措施,就有可能遭受其危害。
病鹿的临床表现
病鹿精神不振,在圈舍内常常独居一旁,体况逐渐消瘦,被毛枯干无光泽,毛管质脆易脱。鼻镜干燥,可视黏膜黄染或苍白。采食草料量减少,往往啃吃被毛或舔食粪、尿、砖石等异物。病鹿反刍缓慢,有时发生便秘或下痢。成年公鹿患病,如在生茸期,其角盘脱落迟滞,鹿茸生长缓慢,且型、色不良,常常发育成病态的干瘦型“乏养茸”,大大降低其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病情严重者,鹿茸几乎不能生长。除此之外,也有一些病鹿,往往无明显的临床症状,突然发生死亡。这种情形于冬春鹿体膘情下降时比较多见。
死鹿的病理变化
病鹿死后,常见其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肝包膜有数量不同的点状溢血,有纤维素性、渗出性炎症表现。肝组织内往往见有许多灰白色瘢痕性条索状的“虫道”。肝脏实质褪色、变硬。胆管肥厚、扩张,其内往往有数量不等的肝片吸虫存在。一些病例还在肝脏组织或胆管内,形成大小不同的局限性化脓灶。也有的病例有腹膜炎表现,腹腔中有许多混血的积液。
肝片吸虫的生活史
寄生在牛、羊、马、鹿等宿主肝脏胆管中的肝片吸虫的繁殖力是很强的,一条成虫在一昼夜内,可产10万个虫卵。产出的虫卵随着胆汁流入肠道,和粪便混在一起而被宿主排出体外。在适宜的温度、充足的氧气、适当的水分及阳光的环境条件中,虫卵经10天~15天就孵化出毛蚴。毛蚴在水中游动,当遇到中间宿主———小椎实螺时,便主动地钻入螺体内,于螺的淋巴隙内发育成为囊状胞蚴,继则变为雷蚴。在一个感染毛蚴后的螺体内,往往有300个~850个尾蚴,或者更多。最后,尾蚴钻出螺体,游于水中,脱掉尾巴,以其囊腺分泌物将体部覆盖,黏附于水草之茎叶上或者浮游在水中,形成囊蚴。当牛、羊、马、鹿等动物采食污染的水草或饮用污染的水而吞入具有感染力的囊蚴时,就可能发生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的防治
利用伊维菌素或阿苯达唑等制剂,在春秋两季对鹿各进行一次预防性驱虫,也可用于病鹿的早期治疗。
将鹿粪堆积发酵,利用生物热杀灭其中的虫卵。
改造低洼积水的草场和沼泽地,使其变为旱地,以破坏肝蛭虫卵的发育条件和小椎实螺的生存条件。
施用硫酸铜或氨水等化学药物灭除淡水螺。通过养鸭等方式削减淡水螺。
在肝片吸虫病流行的草原地区,水里和草上都有可能存在囊蚴。在水里浮游的囊蚴,通常在水面最多,中层次之,水底层最少。因此,在采割水草时,可将草茬留高些,超出水面10厘米~15厘米,尽可能使割下的水草少有囊蚴污染。
在水草茎叶上黏附的囊蚴,只需微量的湿度,如早晚露水的滋润,以及在4℃~6℃的环境中,就能长期保持其感染力。在潮湿的干草上或水中,囊蚴能生存3个~5个月以上,但在干燥及日光直射的条件下,经过3周~4周就会死去。因此,在采割水草时不要将割下来的水草放在水面上,要放在高燥处充分晒干,以杀死其上可能黏附的囊蚴。有条件的鹿场,可将晒干的饲草储藏6个月后再行饲用。
在肝片吸虫病流行的地区,应避免在低洼积水的草地、池沼地或河渠地带放牧鹿群或采割水草喂鹿。尤其在久旱逢雨的温暖季节、多雨的年份和夏秋暴雨过后,更应如此。因为新鲜的雨水能刺激大量成熟的尾蚴自螺体内逸出,有利于囊蚴的生成而加重其对水草的污染。
要注意饮水的清洁,最好让鹿饮用深井水或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