及时准确地诊断是鹿病治疗、预防等临床工作的基础。诊断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机体状况,分析疾病性质和合理地制定防治措施。因为鹿不让人接近,诊断工作比家畜困难,为此,饲养人员要经常观察鹿群。由于饲养人员与鹿群接触密切,基本上能掌握各鹿的生活习性,对鹿病的发生发展都比较清楚,所以在诊断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问病史(问诊)
询问饲养管理人员鹿发病经过和情况,进行综合分析,为正确诊断提供依据,包括以下内容:
发病时间、何时出现症状,由此可判定是急性或慢性病,或疾病处于什么阶段。
发病比例、发病数量以及是否集中,由此判断是传染病、中毒病或普通病。
最初症状和以后表现
病鹿开始时有何表现,如精神、食欲、饮水、呼吸、排粪、排尿、反刍、暖气、运动、站立、姿势等,以此推断疾病的性质和部位,对作出正确诊断有很大帮助。
处理情况
对病鹿是否进行治疗,用什么方法与药物,效果如何,是否注射过疫苗等。据此可以判明有无因治疗、用药不当而使病情复杂化的情况,也是疾病诊断和以后用药的参考。
病史了解
本场或该鹿过去是否患过病及患病情况,是否发生过类似疾病,其经过与结局怎样,有无调进新的种鹿,鹿发病时间及死亡情况如何,据此可以了解是否旧病复发或其他疾病。
饲料情况
饲料是否新鲜,是否被污染、发霉,日粮配合和组成,饲料种类及质量,是放牧还是圈养,是否突然改变饲料种类和饲养方法,饲料调制方法和饮水清洁度等。
管理情况
鹿群密度,清洁卫生情况,地面是否平整,饲养员是否变动及对鹿群关心程度。
卫生防疫状况
鹿场是否进行过消毒,对粪便及鹿尸体处理是否合理,是否执行卫生防疫制度,是否发生传染病等。
观察症状(视诊)
是在不加保定情况下观察鹿病全身或局部所呈现异常表现的方法。其简便可靠,应用范围广,是对鹿病的主要检查方法,往往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有些疾病如瘤胃鼓气、破伤风、蹄部坏死杆菌病等,依据视诊就可做出初步诊断。主要内容如下:
观察全身状态体况、营养、运动、姿势、被毛、腹围、精神、鼻镜等。
正常生理活动如呼吸运动、走动或奔跑、反刍、排尿、排粪的动作、排泄量及性状是否正常等。
体表各部分及口鼻等与外界相通的情况。
如皮肤的颜色,有无出汗,体表有无创伤和肿胀,黏膜的颜色和有无水泡、溃疡,鼻腔、肛门、阴门等有无分泌物、排泄物附着以及分泌物的色泽性状等。
进入鹿圈视诊时,应在饲养人员带领下,动作要缓慢,并在远处预告给予信号或食物引诱,使鹿群稳定后,尽量接近病鹿,从整体到局部仔细观察。
嗅诊用鼻嗅闻排泄物(尿液、粪便)、分泌物(乳汁)、呼出的气体、口腔的气味,病鹿患出血性胃肠炎时,粪便有腥臭味。
触诊是用手对要检查的组织器官触压感觉,以判定病变的位置、大小、形状、硬度、湿度及敏感性等,也可用于检查脉搏、妊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