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症状
病初猪只采食量下降,被毛粗乱,静卧时可见全身发红,打堆,体温升高,达40-42℃;眼睑肿胀,咬耳咬尾,经统计有30%-35%的猪不同程度的咬耳;病猪拱吸其它猪只包皮、乳头、喝其它猪只的尿液;个别患猪出现呕吐,腹泻,腹泻物水样,呈黄绿色;部分病猪全身发绀,尤其在两耳、鼻盘、颌下、背部、腹下、后躯、四肢等处显著,个别猪只的皮肤见出血斑点。部分猪只站立不稳,摇摆,后躯无力,抽搐,四肢划动,口吐白沫,共济失调,部分猪只苍白,渐进性消瘦,咳漱,后期呼吸有喘鸣音,最后呼吸困难,衰竭而死。
病理变化
肺出血或淤血,肺间增宽,呈间质性肺炎、肺尖叶、心叶、膈叶、中间叶可见暗红色肉样实变,心脏松软,心外膜及心冠脂肪见出血点,脾脏边缘见梗死点,肾苍白或土黄色、肾皮质见针尖大小出血点,髓质及肾盂、肾乳头出血,淋巴结出血、肿大,肝见白色坏死灶或出血点,胃粘膜脱落、坏死,胃底及胃浆膜出血。肠粘膜出血,扁桃体出血坏死,脑膜出血或淤血。
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初步诊断为蓝耳病和猪瘟混合感染。
采病料送至江苏省畜牧兽医总站和南京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实验室进行诊断显示:对送检的病料用RT-PCR检测为蓝耳病变异株。以PCR方法从病料从病科中检出圆环病毒2型阳性感染。以NASBA方法从病料中检出猪瘟阳性。送检的血清中流感抗体检测阴性。
防控措施
对发病的猪群,按照农业部颁布的“高致病性猪蓝耳病防治技术规范”进行处置。对病死猪群采取“四不准一处理”的原则,即不准宰杀、不准食用、不准出售、不准转运,对病死猪进行无害化处理。
对受威胁猪群紧急接种高致病性蓝耳病疫苗,仔猪2ml/头,母猪4ml/头;紧急接种猪瘟脾淋苗,2-4头份/头。
加强或改善饲养管理,减少环境应激,降低饲养密度,做好防暑降温和通风换气工作,实行严格的全进全出制度。
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或抗菌药物,在饲料中添加水溶性“加康”、头孢类、阿奇霉素、枝原净、强力霉素等抗生素以防继发感染,添加免疫增强剂如腾骏“抗疫键”、黄芪多糖等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夏季高温高湿饲料极易霉变,应在饲料中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如“霉消安”、“脱霉素”等,以消除霉菌毒素对猪群带来的影响。
发病早期可选用干扰素进行治疗,每天1次,连用3-5天,同时配合使用免疫球蛋白(IgG)、白介素、新必妥等。也可采用清热解毒类的中药如板蓝根、金银花,复方柴胡注射液、免疫增强剂黄芪多糖等与抗菌素混合注射,以防继发感染。要严格做到每注射1头猪更换1个针头,否则会传染得更快。
做好周围环境及猪舍猪群的消毒工作,减少病原微生物向环境的排放,采用对病毒和细菌效果好的消毒药物如“复合醛”,“百胜-30”等,每天进行至少一次的严格消毒。做好猪场的生物安全工作,严禁人员相互串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