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棘头虫病是由少棘科巨吻属的蛭形巨吻棘头虫( Macracanthorynchus hirudinaceus )寄生于猪的小肠内引起的寄生虫病,以空肠为最多。也感染野猪、狗和猫,偶见于人。我国各地都有报道,有些地区本病的危害甚至大于猪蛔虫病,是很值得注意的一种寄生虫病。
一、虫本特征及生活史
蛭形巨吻棘头虫虫体大,呈长圆柱形,乳白色或淡红色,前部较粗,向后逐渐变细,体表有明显的环状皱纹。头端有一个可伸缩的吻突,吻不弯曲,吻突上有5~6列强大向后弯曲的小钩,每列6个。雌雄虫体大小差别很大,雄虫长7~15cm,呈长逗点状,尾端有一交合伞。雌虫长30~68cm。虫卵长椭圆形,深褐色,两端稍尖,卵内含有一幼虫称棘头蚴。卵壳由四层组成,外层薄而无色,易破裂;第二层厚,褐色,有皱纹,两端有小塞状结构;第三层为受精膜;第四层不明显。虫卵大小为(89~100)μm×(42~56)μm,平均为91μm×47μm。
猪蛭形巨吻棘头虫的发育需要中间宿主参与,其中间宿主为金花龟属的金龟子(Cetonia aurata)、鳃角金龟属的金龟子普通鳃角金龟子(Melolontha vulgaris,鳃角金龟子M.melolontha)及其他甲虫。成虫寄生于猪的小肠,雌虫所产的虫卵随粪便排出体外,散布到外界环境中。如被中间宿主金龟子的幼虫--蛴螬或其他甲虫的幼虫吞食后,棘头蚴在中间宿主的肠内孵化,然后穿过肠壁,进入体腔发育为棘头体,经2~3个月后,形成棘头囊,到达感染阶段。棘头囊长约3.6~4.4mm,体扁,白色,吻突常缩入吻囊,肉眼容易看到。据报道,幼虫在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期限因季节而异,如果甲虫幼虫在6月份以前感染,则棘头蚴可在其体内经3个多月发育到感染期;如果在7月份以后感染,则需经过12~13个月才能发育到感染期。当甲虫化蛹和变为成虫时,棘头囊一直停留在它们体内,并能保持感染力达2~3年。猪吞食了含有棘头囊的甲虫幼虫、蛹或其成虫时,均能造成感染。棘头囊在猪的消化道中脱囊,以吻突固着于肠壁上,经2.5~4个月发育为成虫,成虫在猪体内的寿命为10~24个月。棘头虫寄生在肠壁,用其吻突深深埋在肠壁内,引起粘膜发炎。吻突钩可以使肠壁组织遭受严重的机械性损伤,附着部位发生坏死或溃疡。侵害若达浆膜层,即产生小结节,呈现坏死性炎症。有时虫体可引起肠穿孔,诱发腹膜炎而死亡。
二、诊断要点
(一)临床症状 10月龄以上猪受害严重,病猪食欲减退,发生刨地、互相对咬或匍匐爬行,不断哼哼等腹痛症状,下痢,粪便带血。经1-2个月后,日益消瘦和贫血,生长发育迟缓,有的成为僵猪。有的因肠穿孔起腹膜炎而死亡。
(二)实验室检查 由于猪棘头虫卵比重大,可采用直接涂片法或水洗沉淀法检查粪便虫卵。猪棘头虫卵为深褐色,大小为80-100微米×42-56微米,正椭圆形,两端稍尖。卵壳厚,表面有许多小沟穴,很像核桃外壳。卵内含有棘头蚴。粪中发现虫卵可确诊。
(三)病理变化 剖检是最可靠的诊断方法,在小肠壁可见叮附着成虫及被虫体造成的炎性病灶。
三、防治措施
第一,及时治疗病猪,流行地区的猪应定期驱虫,每年春秋各1次,以减少传染源。对本病的尚无特效驱虫药,常用药品有:①左旋咪唑,剂量为每千克体重,15-20毫克口服,对成虫有效。②丙疏苯咪唑,吡喹酮复合剂,剂量为每千克重各50毫克,口服。
第二,流行地区的猪,改放养为圈养,尤其在六七月份甲虫类跃季节,以防猪吃中间宿主。猪类发酵处理。
第三,消灭中间宿主,在猪场以外的适宜地点设置虫灯,用以捕杀金龟子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