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丝虫病是由丝虫科的牛副丝虫引起的,其为一种季节性疾病。本病对耕牛的危害较大,严重感染时会影响牛的休息和采食,造成生长滞缓,逐渐消瘦,使役能力减退,严重的可因继发感染而死亡。
1 发病情况
本病多见于成年黄牛,犊牛少见。发病的均为役用牛,健壮牛发病多于体弱多病牛及老残牛,发病牛很少出现死亡。发病时间一般在5~10月,以天晴暴热时多见。
2 临床症状
患牛肩部、背部、肋部、腹部及后股部等处出现直径为1~2 cm的皮下结节,结节高0.4~1 cm。天气炎热时,结节顶端破溃出血,血顺着毛尖往下滴,牛副丝虫虫卵和幼虫随血液排出。病牛精神、食欲、反刍尚好,体温为38.5~40.5 ℃,呼吸20~40次/min,脉搏50~80次/min,大小便无明显变化。秋季天气凉爽时,很少有牛患病。
3 诊断
根据本病的流行季节及发病特点:患部皮肤出血,触摸有结节,精神、食欲、反刍正常,体温、呼吸、脉搏及大小便无明显变化,血涂片镜检,发现牛副丝虫幼虫和虫卵,即可确诊。
4 治疗
4.1 郁金40 g、甘草40 g、白矾40 g、黄芩40 g、大黄45 g、寒水石45 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
4.2 肌肉注射伊维菌素0.02 mL/kg。
4.3 皮下注射锑波芬钾50 mL。
5 典型病例
某村民饲养一头母黄牛,膘情良好,230 kg左右。某日上午发现牛的腹部出血,当天天气晴朗,气温高达36 ℃。检查发现患畜的腹部有3个破溃的结节正在出血,结节直径为1.5 cm,高0.5 cm左右。牛食欲、反刍正常,精神一般,气喘,体温38.8 ℃,呼吸28次/min,脉搏80次/min,大小便正常。根据疾病发生季节、发病特点、临床症状、血涂片检查发现牛副丝虫幼虫和虫卵,诊断病例为副丝虫引起的黄牛副丝虫病。
治疗:第1 d,肌肉注射伊维菌素4.6 mL,3 d 1次,连用3次。第2 d,皮下注射锑波芬钾50 mL,4 d 1次,连用3次。
中药治疗:郁金40 g、甘草40 g、白矾40 g、黄芩40 g、大黄45 g、寒水石45 g共为细末,开水冲调,候温灌服,1 d 1次,连用3 d。
治疗后第2 d,患部停止出血;第7 d出血部位已结疤;15 d后未见复发。
6 小结
6.1 此病常被误诊为皮肤病、生疮等。
6.2 中、西药结合治疗黄牛副丝虫病效果较好。锑波芬钾毒性较小,刺激性不大,可皮注。
6.3 副丝虫的发育需要吸血昆虫作中间宿主,所以预防本病应采取杀虫灭蝇措施,防止吸血昆虫对牛的叮咬。对蚊蝇滋生的地方喷洒10%氯氰菊酯,杜绝黄牛副丝虫病的发生。
6.4 清除栏舍内的粪便、杂草,并进行填埋或发酵处理。保持圈舍清洁,减少疾病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