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患有鸡传染性腺胃炎的病鸡肿胀腺胃中分离到的一株病毒,用电镜技术、病理组织学技术、免疫学试验、病毒毒力试验对其进行了系统的鉴定,发现在病鸡腺胃细胞中有包涵体,病毒粒子呈圆形,无囊膜,直径60~80nm,呈类晶格状排列。分离株病毒对牛、羊、兔、鸡、猪及人“O”型血红细胞无血凝性,与鸡呼肠孤病毒阳性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在琼扩板上形成沉淀线。分离株病毒可致鸡胚发育迟缓,胚体出血,在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可使7日龄攻毒的雏鸡表现自然发病鸡的病状和病变。上述结果表明该分离病毒株为呼肠孤病毒属成员。动物实验表明,该病毒可能是鸡传染性腺胃炎的原因之一。
关键词:传染性腺胃炎;分离;鉴定;呼肠孤病毒
鸡传染性腺胃炎是一种以腺胃肿大、具有传染性为特征的疾病,暂称为鸡传染性腺胃炎。美国、澳大利亚于90年代初、我国于1996年报道发生该病[1,2,3]。自1996年王永坤等报道江苏省发生该病之后,我国在多个省市地区均有发生[4~10]。该病是一种慢性消耗性疾病,发病鸡群病死率可达30%~50%,腺胃肿大如乳白色球状、病鸡极度消瘦为主要特征。目前对该病病因的研究报道不少[1,11,12,13],但说法不一。本研究从山东省某地区发病鸡肿大腺胃内分离到一株病毒,并进行了初步的鉴定。
1 材料和方法
1.1材料
1.1.1 腺胃病料无菌采集于山东省某鸡场患病鸡。
1.1.2 SPF鸡胚购自于山东省农业科学院家禽研究所。
1.1.3 主要试剂鸡呼肠孤病毒阳性血清和抗原、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阳性血清和抗原(购自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宾兽医研究所)。其它试剂均购自于上海生化试剂商店。
1.2 试验方法
1.2.1 病料处理剖杀濒死鸡,无菌取腺胃小块(1mm3),加入20倍量的4%戊二醛4℃固定2h,作为电镜检查用材料。取适当大小的腺胃组织用10%甲醛固定,作为病理组织学检查用材料:将其余腺胃组织加入适量灭菌生理盐水匀浆,8,000r/min离心30min,取上清液-20℃保存备用。
1.2.2 包涵体检查将1.2.1中用甲醛固定的材料进行石蜡切片,用macchiavelo氏改良亚甲蓝碱性品红染色法[14]进行包涵体染色,检查有无包涵体。
1.2.3 电镜观察[15]将1.2.1中用戊二醛固定的材料用1%钅我酸4℃固定3h,用乙醇系列脱水法脱水,环氧树脂包埋,然后进行超薄切片,醋酸铀染色后用透射电镜观察。
1.2.4 病毒的分离培养将1.2.1中离心上清液加入青霉素(10,000IU/ml)和链霉素(5,000mg/ml),置4℃冰箱作用30min,用微孔滤膜过滤除菌,取滤液接种9日龄鸡胚(0.2ml/枚),继续孵化96h后收取鸡胚尿囊液;盲传3代,将收取的各代尿囊液作为进一步检测的病毒材料。
照片1 病鸡腺胃中病毒粒子(略)
Photo.1The virus of ieenes chicken in proventriculitis
(病毒粒子为圆形或近圆形,无囊膜,直径60~80nm,呈类晶格状排列)
The virus were spherical,nared,60~80nm in diameter and arranged like crystallattice.
1.2.5 红细胞凝集试验将1.2.1中的离心上清液和1.2.4中收取的3代鸡胚尿囊液分别与鸡、牛、羊、兔、猪及人的“O”型红细胞进行HA试验。
1.2.6 琼脂扩散试验用鸡呼肠孤病毒阳性血清和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阳性血清分别进行琼脂扩散试验。
1.2.7 对鸡胚致病试验将1.2.4中收取的第3代鸡胚尿囊液分别接种9日龄鸡胚10枚(0.2ml/枚),并设10枚作为阴性对照,接种后鸡胚继续孵化至19日龄(其间每天照蛋2次,弃掉24h内死亡的鸡胚),将鸡胚放4℃冰箱中收缩血管,观察鸡胚病变,并进一步作病毒检查。
1.2.8 雏鸡接种试验将60只1日龄雏鸡分成两组(每组30只),隔离饲养。分别在7日龄和12日龄接种第5代鸡胚尿囊液0.5ml(其中点眼、滴鼻和灌服0.3ml,肌肉注射0.2ml),设20只作为阴性对照,继续隔离饲养,观察鸡群症状,对死亡鸡胚进行剖检。未死鸡在65日龄时全部剖杀,检查病变。
2 结果
2.1 包涵体检查
经染色后在自然发病鸡腺胃细胞细胞浆中发现嗜酸性、椭圆形不规则形状的包涵体。
2.2 电镜检查
用透射电镜在病鸡腺胃上皮细胞中观察到胞浆中有大量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毒粒子,病毒无囊膜,直径60~80nm,呈类晶格状排列,检查接毒鸡胚腺胃也发现类似形态的病毒粒子(见照片1)。
2.3 红细胞凝集试验
腺胃匀浆液和接毒鸡胚尿囊液均不凝集鸡、牛、羊、兔、猪及人“O”型红细胞。
2.4 琼脂扩散试验
接毒鸡胚尿囊液与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病毒阳性血清之间无沉淀线,与鸡呼肠孤病毒阳性血清之间有明显琼扩沉淀线。
2.5 对鸡胚致病试验
用第3代尿囊液接种9日龄鸡胚后,鸡胚严重出血,并出现明显的发育迟缓,体重较对照组鸡胚分别减轻43.9%和54.7%,差异极显著(P<0.01)。鸡胚绒毛尿囊膜上产生痘斑(结果见表1和照片2),电镜观察发现鸡胚腺胃组织细胞的内质网和线粒体明显水肿,腺胃细胞中看到60~80nm的粒子。
2.6 雏鸡接种试验
7日龄试验组鸡只于攻毒2d开始发病,至第5d死亡15只,之后无死亡,病死率为75%,鸡群表现极度消瘦,剖检见腺胃肿大如球状,胸腺萎缩,症状和病变类似自然发病鸡。25日龄试验组鸡只攻毒后仅出现轻微腹泻症状,无死亡,剖检病鸡明显消瘦,腺胃轻度肿大。
3 讨论与结论
3.1 本研究从患有传染性腺胃肿病鸡的腺胃中分离到1株病毒,该病毒呈原形或近圆形,无囊膜,直径为60~80nm,在病鸡腺胃中呈类晶格状排列,在病鸡腺胃上皮细胞中形成包涵体;该病毒使鸡胚发育迟缓,胚体出血,在鸡胚绒毛尿囊膜上形成痘斑,与鸡呼肠孤病毒阳性血清之间形成明显的琼扩沉淀线。使雏鸡发病,表现与自然发病鸡相似的症状和病变。以上特征符合呼肠孤病毒的特征,表明该病毒分离株属呼肠孤病毒属。
3.2 雏鸡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该病毒对7日龄雏鸡较25日龄雏鸡危害大,流行地区防疫工作应尽早进行。
3.3 本研究只比较了分离病毒与抗REOV和IBV血清的反应,不排除其它病毒共感染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