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的一个基本特征是能够在动物之间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互相感染,构成流行。病原体从已受感染的动物(传染源)排出后,经过一定的传播途径,侵入其他易感机体而形成新的感染,并不断发生、发展的过程称为流行过程。可见,传染病之所以能够流行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或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传染病的流行依赖于这三个基本环节的连接和延续,任何一个环节的变化都可能影响传染病的流行和消长。这三个环节的相互连接和作用往往受到自然因素、社会因素、饲养管理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饲养管理因素
饲养管理因素主要包括饲养场场址选择、畜舍设计、规划布局、通风设施、饲养管理制度、卫生防疫制度及工作人员素质等因素都密切关系到科学饲养管理技术和卫生防疫制度能否实施,当发生疫情时能否迅速切断和消灭传染病流行过程的三个基本环节,阻止传染病的流行和蔓延。
自然因素
影响传染病流行的自然因素也称为环境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和地理因素。自然因素通过作用于传染源(感染或携带病毒体的动物)、传播媒介(蚊子及土壤等)和易感动物(没有抵抗力或抵抗力低下的动物)而影响传染病的流行。
温度、阳光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病原体在自然界中的存活时间。病原微生物一般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和直接阳光。因此,在阳光充足的夏季,由患病或感染动物排到外界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存活时间缩短,使传染病扩散和流行的机会大大减少。
环境因素对传播媒介的影响非常明显。在气温高的夏季,蚊子大量滋生繁殖,以蚊子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如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病例增多。禽痘在夏秋季节流行也与蚊子为传播媒介有关。在洪水泛滥季节,地面粪尿、被病原体污染的土壤被冲刷进河塘湖泊,造成水源污染,使一些以土壤和水为传播媒介的传染病如钩端螺旋体病、炭疽等容易流行。温度降低、湿度增加,有利于气源性感染的发生,因此,鸡传染性支气管炎等呼吸道传染病在冬季发病率增高。
季节和气候变化引起动物抵抗力的改变,如当寒冷潮湿时,动物肌体容易受凉、呼吸道黏膜的屏障作用降低,呼吸道疾病容易流行。例如,喘气病的隐性病猪病情恶化,出现频繁咳嗽等临床症状。反之,在干燥、温暖的季节,猪的病情减轻,咳嗽减少。在高温条件下,动物肠道的杀菌作用降低,肠道传染病增多。
社会环境因素
社会环境因素即社会因素,主要包括政治经济制度、生产力、文化与科学技术水平、兽医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贯彻执行情况等。近年来布氏杆菌病、结核病、狂犬病等一些过去在一定程度上得以控制的疫病又卷土重来,改革开放后一些新传染病的暴发与流行,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社会因素的影响。社会因素既可能是促进动物疫病广泛流行的原因,又可以是有效消灭和控制疫病流行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制度的完善与文明程度的提高,给动物疫病的预防和控制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提供了基础和保障。但是随着社会进步,畜禽及其产品贸易来往频繁,传染病种类增多,流行机会也大大增强。同时,由于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和麻痹大意,使一些在一定程度上得到控制的老疫病又重新发生。比如,随着生活水平和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城市宠物犬和农村护院犬的数量大大增加,但是狂犬病疫苗的普种率低,加之人们对狂犬病认识不够,结果造成了近年来狂犬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
兽医法规的制定与执行是控制和消灭传染病的重要保证,但目前我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兽医法律法规不能得到贯彻执行的现状。比如,一些基层兽医和防疫人员的流失,致使与畜禽饲养关系最为直接的乡村兽医站或防疫站不健全,已有的兽医法律法规不能贯彻执行,结果传染病一旦发生而不能及时做到快速诊断、疫情上报及采取最初的控制措施,使传染病的防治错失了最佳时机。发生传染病时,应严格采取就地扑灭、销毁疫源地的措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实际生产中在某些地方该措施并没有彻底执行,以至于一旦发生疫病便迅速扩大、蔓延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