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的呼吸道疾病是长期困扰广大养殖户的问题之一。它是由猪肺炎支原体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气喘病),加之当前高密度的饲养方式,猪群周而复始饲养在同一个空间,易引起应激反应增加,猪体抵抗力下降,导致感染或继发呼吸道疾病,严重影响着养猪业发展,以下笔者就药物控制方面谈谈自己的实践体会。
1常见呼吸道病的主要病因
1.1病毒 猪流感、猪瘟、伪狂犬、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圆环病毒等。
1.2细菌 多杀巴氏杆菌、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等。
1.3支原体 肺炎支原体。
1.4寄生虫 方形虫、蛔虫、肺丝虫等
1.5后发病因 饲养管理不合理,天气季节变化,通风不良等。
2近期呼吸道病发展态势
2.1病因日渐复杂化、病原体多重感染造成疫病复杂化和非典型化
多病因、多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多种细菌、多种病毒或多种细菌与病毒共同感染发病;或者细菌性、病毒性与寄生虫性疾病同时发生。同时,猪群疫病潜伏期短、发病急、传播快、呈现败血型病征。使得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控制难度加大。如,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PP) +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B.B) +巴氏杆菌的混合感染。肺炎支原体(MH) +APP(或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 +多杀性巴氏杆菌的多重感染,猪肺炎支原体+ PRRSV + PCV-II的多重感染。
2.2猪群中常驻病原菌、条件性病原菌或病原菌处于隐性感染
对于广大农村养殖户来说,由于猪舍条件有限,消毒程序不合理,猪群中常驻病原菌、条件性病原菌或病原菌使猪群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并且持续在向外界排毒。一但应激因素、不合理药物保健或不合理防疫等,易致发病。再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继发感染非常普遍。
2.3病原体的多血清型以及因条件改变而发生变异的情况增多
一方面,随着饲料营养浓度的增强造成机体生长速度增快、应激因素(如饲料变更、营养不平衡、气候突变、断奶、转栏、合群、不合理消毒)增多以及药物使用增多,使得病原体与这些因素接触后发生变异的情况增多。另一方面,部分养殖户不能用科学的保健方案用药;乱用、滥用而且经常更换药物,超大剂量用药、盲目用药情况非常普遍。最终使得病原体的多血清型以及因条件改变而发生变异的情况增多,加大了治疗难度。
3剖检特征
3.1剖检特征之一
黏液性泡沫性渗出物:猪呼吸道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肺和气管,可发现不同程度的水肿和气肿,两肺的尖叶和心叶呈对称性、融合性支气管肺炎病变、气管和支气管充满带血色的黏液性泡沫性渗出物(图1)。
3.2剖检特征之二
肺门和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呈灰白色:常于肺尖叶、心叶、中间叶下垂部和膈叶前部下缘,出现淡红色或浅紫色呈“虾肉样”病变,左右大致对称性病灶,灰红色,质地像胰腺样,肺门淋巴结和纵隔淋巴结肿大灰白色,质地坚硬,肺门和纵膈淋巴结明显肿大、质硬、灰白色切面,(图2)。
3.3剖检特征之三
肺水肿、出血,小叶间隙明显增宽:随着病情发展,上述肺叶部分呈现不同程度的突变,突变区与正常肺组织界限很清楚,表现为肺水肿、出血,小叶间隙明显增宽。其他内脏一般无明显变化。
同时,在诊断本病时应注意继发其他猪病如猪流感、猪肺疫和猪肺比虫病等引起的混合感染。
4. 猪呼吸道疾病的综合防制措施
4.1预防和消灭猪呼吸道疾病要坚持预防为主,采取综合性防制措施,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必须引进种猪时,应远离生产区隔离饲养三个月,并经检疫证明无疫病,方可混群饲养;及时给种猪和新生仔猪接种猪喘气病疫苗等弱毒或灭活疫苗,以提高猪群免疫力。
4.2日常管理方面,应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保持栏舍清洁、干燥通风,科学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控制本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4.3药物治疗方案
4.3.1药物治疗方案一 土霉素碱油剂按每千克40毫克,即土霉素碱25克 ,加入花生油100毫升 ,鸡蛋白5毫升,均匀混合,在颈、背两侧深部肌肉分点轮流注射,小猪2毫升,中猪5毫升,大猪8毫升,每隔3天一次,5次为一疗程,重病猪可进行2~3疗程,并用氨茶碱0.5~1克 肌肉注射,有较好疗效。
4.3.2药物治疗方案二 林克全能按每千克体重0.15~0.2毫升肌注,每天二次,连续5天为一疗程,必要时进行2~3个疗程。也可配合泰奇咳喘素(主要成分:酒石酸泰乐菌素、替米考星等)每千克体重0.15~0.2毫升,连续注射3天,有良好的效果。 4.3.3药物治疗方案三 每吨饲料中添加50~200克 金霉素喂猪可预防猪喘气病,或在每吨饲料中加入200克 林肯可霉素,连续使用3周有一定效果。
另外,由于蛔虫幼虫经肺移行和肺比虫都会加重致病作用,所以配合药物驱虫对控制本病发展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由于猪呼吸道疾病具有发病率高、发病急、病程长、大小猪均发,难于控制和死亡率高等特点,因此,对于呼吸道病的控制,应该采取综合措施,单独加强某一个方面的工作, 都不能很好的控制猪的呼吸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