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膜脑炎是脑膜和脑实质的炎症,炎症一般先从脑膜开始,而后波及脑实质。传染及中毒等血源性病原则上易引起脑膜、脑实质同时发炎。按照炎症的性质,有化脓性和非化脓性之分,各种家畜皆易发生,且多为继发性。
病因
家畜过热、感冒、长途运输以及饲喂霉败饲料等常为本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常继发于某些传染病(如传染性脑脊背膜炎、伪狂犬病、乙型脑炎等)和中毒病(如猪食盐中毒、马霉玉米中毒等)以及若干寄生虫病(如牛羊多头病、脑脊髓丝虫病等)的经过中。
化脓性脑炎多因临近器官的化脓菌顺血流或淋巴途径侵入而发病(如副鼻窦炎、中耳炎以及角根折断等),或其他器官化脓性炎症转移而引起。
病原体侵入后,引起软脑膜和脑实质相继或同时发生炎症,炎症初期出现炎性充血,随后出现浆液和炎性细胞浸润。随着浆液的渗出,脑膜下腔和脑室积液,颅内压升高,压迫脑实质,往往引起临床上的“一般脑症状”,即兴奋症状或抑制症状,或兴奋、抑制交替出现。炎症波及脑实质时,由于神经细胞受到损伤,则出现各种外周神经机能的障碍,临床上出现“灶症状”即痉孪与麻痹。
症状
病初多现精神沉郁,闭目垂头,呆立不动或取不自然的姿势,前肢广踏,或前肢交叉。走路时步样笨拙,共济失调,摇晃不稳,甚至倒地,知觉扰乱。
经数小时后出现剧烈兴奋状态,狂暴不安,不顾障碍,前冲后退或乱咬乱踢,有时作圆圈运动,视力减退或消失。牛则咬牙切齿,眼神凶恶,抵角甩尾,时时哞叫。病猪则尖声鸣叫,磨牙空嚼,口流泡沫。
继兴奋之后转入抑制状态,耳聋头低,闭目昏睡,或转圈和无目的漫游,卧倒后,四肢呈游脉姿势。以上兴奋和抑制症状往往交替出现。
在“一般脑症状”的同时或以后出现“灶症状”:主要是痉挛和麻痹两个方面。眼肌痉挛而眼球震颤、斜视,咬肌痉挛而出现轧齿,颈肌强直而头颈弯曲,咽肌,舌肌、颜面肌麻痹而呈现咽下障碍,舌露口外和唇松弛,有时发生局瘫、偏瘫甚至全瘫。
一般症状,呼吸兴奋期加快,抑制期则变慢而深,脉搏增快,体温升高,食欲减少或废绝,采食时往往将食物衔于口中停止咀嚼,饮水时将口鼻陷没水中,到呼吸困难时才抬头。猪有时呕吐,反刍兽呈前胃弛缓症状。
诊断
详细了解病史和流行病学情况,区分传染性和非传染性。
一般脑症状只表现为兴奋或抑制。初期呈现精神沉郁,茫然呆立,闭目垂头,甚至昏睡;之后出现兴奋症状,神志不清,狂燥不安,痉挛抽搐,兴奋时间长短不一;有的兴奋与抑制交互发作,兴奋期后又进入抑制状态,神情恍惚,姿势异常,强迫运动,步态蹒跚,口含食物而忘咀嚼,鼻孔插入水中而不顾呼吸,不能站立时则横卧,颈部僵硬,四肢呈游泳状晃动,陷入昏睡状态。
局灶性症状表现为局部痉挛和麻痹,眼球震颤、斜视,视神经麻痹,唇向一侧倾斜或弛缓下垂,面神经和三叉神经麻痹。
表现兴奋时体温升高达40℃以上,沉郁时下降,兴奋期呼吸疾速,脉搏增数,抑制期呼吸缓慢而深长,脉搏有时减少,濒死前呈现潮式呼吸或毕欧氏呼吸;犬、猪有呕吐现象,腹壁紧张,肠蠕动音微弱,排粪迟滞,尿量减少,尿中会有蛋白质、葡萄糖。重症在几天内死亡,恢复后常有慢性脑水肿、肌肉麻痹、失明、听觉失灵等后遗症。
实验室检查,初期血沉加快,嗜中性白细胞增多,核左移,嗜酸中性白细胞消失,淋巴细胞减少;康复期嗜酸中性白细胞等淋巴与淋巴细胞恢复正常,血沉缓慢或恢复正常。脑脊髓穿刺时,流出浑浊的脑脊液,其中蛋白质与细胞的含量显著增多。
应与乙型脑炎、传染性脑脊髓炎、猪传染性麻痹、恶性卡他热、狂犬病等相区别。
治疗
加强护理,保持环境通风、安静,同时注意加强卫生管理和消毒,防止动物冲撞。
初期体温升高可用冷水淋头,全身应用抗生素和硫胺类药物,如10%磺胺嘧啶钠,每千克体重70毫克,静注,或用氟甲砜霉素每千克体重3毫克~5毫克,深部肌注,或用青霉素,链霉素联合使用。
降低颅内压,可先泻血,大动物1000毫升~2000毫升,中小动物200毫升~500毫升,随即用5%~10%葡萄糖生理盐水静注,加入40%乌洛托品液;使用20%甘露醇或25%山梨醇快速静注,如神经症状改善不明显,可重复用药数次;良种动物必要时可考虑应用ATP和辅酶A等药物,促进新陈代谢和脑循环。
调整大脑皮质机能,兴奋时可用25%盐酸氯丙嗪,大动物10毫升~20毫升,中小动物2毫升~4毫升,肌注;或10%溴化钠流,或安溴注射液,大动物50毫升~100毫升,静注;或用5%水合氯醛液灌肠,内服或进行静注。麻痹时可用藜芦素、士的宁等。
对症治疗,可内服缓泻剂或灌肠,以兴奋肠管,改善肠弛缓;心力衰竭,可应用强心剂,加适量维生素C和维生素B,配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注。
预防
应加强饲养管理,合理使役,畜舍要保持清洁卫生,防止过热及蚊蝇侵袭,防止中毒。如有传染病可疑时,应立即隔离,采取防治传染病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