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一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8-05  来源:《福建畜牧兽医》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201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近2~3年来在一定规模养猪场流行的一种传染性疾病,主要引起断乳后的小猪发生多发性浆膜炎和关节炎。副猪嗜血杆菌广泛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中。是一种条件性致病菌。该病的发生一般与猪群抵抗力下降有很大关系,笔者诊治了1例由于猪群接种灭活苗后而发生该病的病例,现将诊治情况报道如下。

1发病情况

华安县某养猪专业户饲养80多头母猪.自繁自养.在2008年9月底.对猪场大小l 000多头猪全部免疫接种猪口蹄疫高效灭活疫苗。剂量l.2~4.0 mL,可是在保育舍一批刚断乳1~2周的l09头小猪,在注射疫苗后第2 d发现有10多头猪采食量下降,体温升高.询问当地防疫员和兽医,认为是疫苗免疫后的正常应激反应,畜主就没在意.猪群陆续出现零星患猪,患猪少食,畜主给其打完针后又会吃,大约过了10多天,患病猪只越来越多,而且症状越来越明显和严重,并死亡2头。

2临床症状

猪群精神状态尚可,整体采食量下降的不多,患猪体温升高(40~42 0C),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多数呈腹式呼吸,后肢站立不稳,少数关节肿胀,跛行,不愿走动,有的后肢站立时会颤抖,耳朵边缘皮肤发绀,呈紫红色,大便于硬,濒死前2头小猪倒卧于地,有轻度神经症状。

3病理变化

剖检2头濒死小猪.见胸腔内有少量豆腐渣样渗出物,沉积在肺脏、心脏和胸膜表面;心包液增多,心包膜与胸膜黏连,不易剥离;肺肿大,肺的心叶和膈叶呈肉样变,支气管内有白色泡沫;肝脏稍肿,表面有一层很薄的灰白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呈紫红色;剖开一肿大的肢关节,发现其内有少量淡黄色、透明的关节液,黏稠,呈浆液性关节炎。

4送检与诊断

采集解剖患猪的肝脏组织,送至龙岩某兽医院检查.根据兽医院检查结果,诊断为副猪嗜血杆菌病。其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为头孢噻呋钠、氟苯尼考、恩诺沙星、阿奇霉素等高敏。庆大霉素、阿莫西林、林可霉素、环丙沙星、氨苄青霉素等中敏。

5防治措施

1)全场加强消毒,对保育舍猪群每2 d消毒l次,如用金碘l:200倍稀释,带猪消毒,其他猪群坚持每周2次消毒。连续使用至猪群康复。

2)加强饲养管理,降低饲养密度,保证猪舍通风,给予全价饲料,保证营养充足,增强机体抗病力。

3)按免疫程序做好猪瘟、伪狂犬病、蓝耳病等病的疫苗免疫接种工作.并且在免疫接种疫苗同时,给猪群投服维生素C、电解多维、黄芪多糖等抗应激营养物质,以增强猪群体质和抗应激能力。

4)对患病猪群进行药物防治.采取饮水投药措施,应用l0%复方头孢噻呋钠(0.35 g/L)+电解多维(0.1 g/L)+维生素C(0.2 g/L)混饮.连用7 d。

5)对患猪进行个体治疗,上午,用嗜血康每千克体重0.2 mL、地塞米松O.2 mL混合肌肉注射:下午.用头孢噻呋钠(0.5 g/头)、黄芪多糖(5 mL/头)、维生素C(每千克体重0.2 mL)、海达(恩诺沙星注射液,每千克体重0.2 mL)、地塞米松(每千克体重0.2 mL),分开肌肉注射,连用3~5 d。

经过7 d的综合治疗,猪群除死亡l头和出现2头瘦弱小猪外。其余的猪采食情况与精神状态基本恢复正常。

6建议

由于副猪嗜血杆菌病已经普遍存在.目前国内外已有多家企业生产出了灭活疫苗供使用。据规模猪场使用效果观察,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效果明显。有推广应用意义。因此,建议该猪场使用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苗预防接种,以防猪群再次发生副猪嗜血杆菌病。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