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及防治措施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7-25  来源:《养猪》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318

副猪嗜血杆菌(Haemophilus parasuis,HPS)是猪Glasser\'s病的病原体,可引起纤维蛋白性肺炎、腹膜炎及多发性关节炎等多种临床表现;断奶前后和保育舍仔猪发病率可达40%,致死率可达50%,已成为影响世界养猪业的又一种重要病原。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副猪嗜血杆菌病的病原分离、疫苗研制和PCR诊断及预防措施。

1病原分离

副猪嗜血杆菌(HPS)对生长条件要求比较苛刻,放置时间过长的病料往往难以分离出副猪嗜血杆菌,所以采集供分离HPS的样品应当冷藏保存(4℃)并及时分离(1~2天)。为了消除临床上抗生素的使用对细菌分离的影响,采集病料时应当选择处于疾病急性期的猪,并在应用抗生素之前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从全身各处或大损伤点分离是唯一能保证所分离出来的细菌在病程中发挥作用的前提。细菌分离培养,最好选择浆膜表面物质或渗出的脑脊髓液及心脏血液,这样既可减少杂菌的污染,又可以增加分离到致病菌的几率。

研究表明,5%二氧化碳或蜡罐培养并不能提高副猪嗜血杆菌的生长速度,而用脱纤维蛋白鲜血和胰蛋白胨鲜血琼脂培养基培养可提高生长速度,用牛或羊血和胰酶水解酪蛋白琼脂为培养基效果不佳。

分离时,将病料在含有辅酶l的TSA或者TM/SN平板上划线接种,在厌氧罐37℃培养48小时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纯培养。将可疑菌的单菌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划线于无NAD的血平板上,在37℃培养24。48小时,如果看到“卫星生长现象”,且无溶血现象,即可做出较为准确的判断。

另外,当分离到副猪嗜血杆菌样细菌时,必须对其做细致的生化鉴定,与其它不溶血的NAD依赖细菌如哚放线杆菌、猪放线杆菌和小放线杆菌等区别。

2诊断

2.1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

临床症状取决于炎性损伤的部位。在高度健康的猪群,发病很快,接触病原后几天内就发病。临床症状包括发热、食欲不振、厌食、反应迟钝、呼吸困难、咳嗽、疼痛(由尖叫推断)、关节肿胀、跛行、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侧卧、消瘦和被毛凌乱,随之可能死亡。急性感染后可能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即使应用抗生素治疗感染母猪,分娩时也可能引发严重疾病,哺乳母猪的慢性跛行可能引起母性行为极端弱化。

剖检以纤维素性多发性浆膜炎、关节炎和脑膜炎为特征(Amano等,l994),而不具多发性浆膜炎的急性副猪嗜血杆菌性肺炎也有报道(Little,1970)。肉眼可见的损伤主要是在单个或多个浆膜面,可见浆液性和化脓性纤维蛋白渗出物。这些浆膜包括腹膜、心包膜和胸膜,也可能波及脑膜和关节表面,尤其是腕关节和跗关节(Aman0等,l994)。在显微镜下观察渗出物,可见纤维蛋白、嗜中性粒细胞和较少量的巨噬细胞(Vahle等,l995)。副猪嗜血杆菌不大可能引起急性败血症,在尚未出现典型的浆膜炎时就呈现发绀、皮下水肿和肺水肿,甚至死亡等,l977;Peet等,l983;Desmsiers等,l986)。另据报道,副猪嗜血杆菌还可能引起筋膜炎和肌炎(Hoefling,1991),以及化脓性鼻炎(Gois等,l983a、1983b;Vahle等,l995)。

2.2实验室诊断

副猪嗜血杆菌的血清学诊断结果不一致并且不准确。补体结合试验(Nielsen,1993;Takahashi等,2001)和间接血凝试验(Miniats等,l991a)以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Miniats等,l991a:Solano—Aguilar等,1999)已用于检测副猪嗜血杆菌的抗体。最近出现的PCR诊断方法进一步提高了从临床样品中检测副猪嗜血杆菌的灵敏性。

尹秀凤等四通过反应条件的优化、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测定,建立了一种快速、简便、准确的PCR检测方法,用于检测副猪嗜血杆菌。PCR扩增片段大小为822 bp,最小检测量为1 080个HPS。

林雪玲等从养猪场送检的猪肺病料中分离到3株疑似副猪嗜血杆菌的菌株,在细菌学鉴定基础上,设计合成3对引物,分别以3株分离菌株的DNA为模板进行PCR扩增,结果均扩增出822 bp、824 bp和1.9 kb的预期特异性条带。设计优化PCR反应程序,建立HPS PCR检测方法,并应用于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所建立的HPS PCR检测方法特异性与敏感性高、适用性强,可应用于HPS感染的诊断和检测。

3疫苗研制

商业疫苗(Riising,1981;Solnao-Aguilar等,l999;Baumann和Bilkei,2002;Bak和Riising,2002)或自家疫苗(Smart等,l993;KirKwood等,2001)的使用可以控制副猪嗜血杆菌感染。大量报道指出,通过商业疫苗接种或使用菌株特异性灭活菌苗,可以成功地控制该病的发生(Nielsen和Dainelsen,1975;Riisin9,1981;Wiseman等,l989;Menard和Moore,1990:Schimel等,l992)。但是,也有使用灭活菌苗预防失败的事例,这可能是由于致病菌株与疫苗菌株血清型不同而缺乏交叉保护。虽然交叉保护是对商用灭活疫苗的基本要求,但是菌株特异性灭活菌苗可能因为猪群中存在不止一种菌株或血清型而缺乏效力,也可能因为后来猪群中引入了新的菌株而失去效力。由于副猪嗜血杆菌血清型的多样性和占很大比例的不能分型菌株、菌株毒力的差异、以及当前对保护性抗原和毒力因子缺乏深刻的认识,还不可能有一种灭活菌苗同时对猪所有的致病株产生交叉保护力。研制具有交叉保护力的疫苗是预防和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必然要求和趋势。

蔡旭旺研制出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接种猪无不良反应,没有引起食欲减退和明显的体温升高,注射部位也无炎症反应;用于预防猪的多发性浆膜炎与关节炎具有显著的效果。仔猪按拟定的免疫程序注射后产生的抗体水平高,持续时间长,免疫期可达6个月以上。

王艳研制的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疫苗物理性状稳定,安全性良好,并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效力。含菌数为8.76x108CFU/头的副猪嗜血杆菌油乳剂灭活疫苗首次免疫后第7天即可检测到ELISA抗体,首免后35天ELISA抗体水平达高峰,首免后5周可有效保护免疫猪免受同源副猪嗜血杆菌菌株攻毒发病。

邓晓霞等小群试验和较大面积推广应用的结果表明,在规模化养猪场和农村养猪户对怀孕后期母猪产前2~3周肌肉注射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2毫升,所产仔猪于l4~21日龄每头肌肉注射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l毫升,仔猪70日龄时育成率和增重率明显提高,说明在当地应用副猪嗜血杆菌病灭活疫苗预防副猪嗜血杆菌病效果显著。

目前,国内外广泛使用的疫苗均为灭活疫苗。国内市场上主要有3个产品,分别由勃林格、西班牙海博莱和武汉科前生产,是采用副猪嗜血杆菌多种优势血清型菌株接种适宜培养基培养,收获培养菌液,经浓缩后加甲醛灭活,与矿物油佐剂混合乳化制成。

4防治

本病的治疗效果不好,在猪场的生产实践中,预防本病暴发才是上策。应加强饲养管理与环境消毒,减少各种应激;疾病流行期间有条件的猪场在仔猪断奶时可暂不混群,混群时一定要严格把关,把病猪集中隔离在同一猪舍,对断奶后保育猪“分级饲养”,这样也可减少蓝耳病、圆环病毒病在猪群中的传播;注意保温:在猪群断奶、转群、混群或运输前后可在饮水中加一些抗应激的药物如维生素C等,同时在饲料中添加药物组合,可有效防止本病的发生。如在仔猪断奶后饲料添加枝原净100克/吨+金霉素300克/吨+阿莫西林250克/吨,或枝原净l00克/吨+氟甲砜霉素80克/吨。

猪一旦出现严重感染,治愈的可能性很小,药物治疗的意义不大。注射给药是最好的治疗方式,常采用肌肉注射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庆大霉素等,并配合地塞米松进行治疗。大多数HPS也对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等以及头孢菌素、四环素、庆大霉素和增效磺胺类药物敏感,但对红霉素、氨基糖苷类、壮观霉素和洁霉素有抵抗力。

副猪嗜血杆菌病严重的猪场必要时可对猪群进行免疫。由于本病病原的血清型多,商品疫苗效果不确定,自家苗有一定预防效果。没条件的猪场也可选用副猪嗜血杆菌多价灭活苗进行免疫,使用前使疫苗平衡至室温并充分摇匀,颈部肌肉注射,不论猪只大小,每次均肌肉注射l头份,即2毫升。推荐免疫程序为:种公猪每半年接种l次;后备母猪在产前8~9周首免,3周后二免,以后每次产前4~5周免疫1次;仔猪在2周龄首免,3周后二免。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