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动物全麻复苏期常见并发症及处理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7-15  来源:中国兽医杂志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451

动物全身麻醉后由于麻醉药物的影响、手术的直接创伤和刺激以及病畜原有的病理生理变化等,均可导致某些并发症的发生。麻醉期间麻醉意外和并发症往往受到高度重视,所以易于控制。但是在动物麻醉复苏期,医生的警惕性往往降低,所以,该期并发症的防治应当给予重视。动物麻醉和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有:苏醒延迟、术后躁动、麻醉后寒战、喉痉挛、呕吐和肺水肿等。下面仅就以上几种并发症做以简要阐述。

1 苏醒延迟 

当前,麻醉拮抗剂逐渐向特异性拮抗方向发展,多数动物能在术后不久清醒。但苏醒时间长短并不一致。一般而言,术后60~90 min苏醒为正常,超过此时限者,可视为苏醒延迟。

1.1 苏醒延迟的原因

1.1.1 麻醉药物过量或残余作用。有总量过量和相对过量两种情况,多数是相对过量。如动物因肝、肾功能障碍,药物不能正常降解和排泄,使药物在体内蓄积;或因动物对麻醉药高度敏感,或对药物耐受性差均可导致相对过量而致苏醒延迟。再有,麻醉性镇痛药、吸入麻醉药、抗胆碱药、氟哌啶、肌松药和止吐药等都能在体内有一定时间的残余作用,这些都影响术后复苏。麻醉性镇痛药致唤醒失败的特点是呼吸深慢和针尖样瞳孔;挥发性麻醉药引起的表现为呼吸浅快,但绝无瞳孔缩小征象;异氟醚引起的表现为自然睡眠模式被打乱;肌松药引起的表现为肌肉麻痹外、肌肉神经电刺激反应消失;氟哌啶引起的表现为迷糊、嗜睡。

1.1.2 麻醉药物配伍不当。在麻醉药物的选择上应该考虑药物的药理学特性、相互作用和手术时间,否则可导致术后苏醒延迟。如将半衰期为4~6 h的哌替啶与普鲁卡因一起静脉注射,手术结束时,普鲁卡因很快被胆碱脂酶代谢,而哌替啶作用仍然持续存在。又如将半衰期为30~45 min的芬太尼与半衰期为4~6 h氟哌利多混合在一起使用,手术结束时,氟哌利多的作用仍在持续等。

1.1.3 麻醉中低氧。多数麻醉药能够引起动物血流动力学变化,表现为心输出量减少,血压降低,再加上术中失血和体液失衡都可能诱发低血压,从而机体氧的供应失衡,出现苏醒延迟,尤其是老龄动物对低氧耐受力更差,这是苏醒延迟的常见原因。

1.1.4 低体温或外界环境温度过低。低温可使麻醉药在体内的排除速度降低,麻醉药代谢缓慢和体内蓄积增加,麻醉药物残余作用时间延长,从而导致麻醉结束后苏醒恢复延迟。

1.2 预防和处理 静脉麻醉,则需根据药物作用时间、手术时间、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和病畜情况等决定用药剂量;若是吸入性麻醉,手术结束前尽早停止麻醉,提前加大通气量,加速麻醉药排出,并加强苏醒期护理,维持呼吸道通畅和血流动力学稳定,一般预后良好。呼吸抑制药与肌松药亦可因肌松和低氧导致苏醒延迟,肌松药可用4氨基吡啶和新斯的明拮抗;龙朋和静松灵及其复方制剂麻醉所致苏醒延迟,则可用其特异性拮抗剂盐酸苯噁唑拮抗;麻醉性镇痛药(双氢埃托菲、芬太尼及其衍生物等)所致,可用纳络酮拮抗;巴比妥类药物则可用美解眠或利他林拮抗;苯二氮卓类药物可用氟马西尼拮抗,但要注意排除其他并存的原因,否则盲目处理是危险的。

再有,术中或术后应注意保温,防治体温过低,并进行术中补液,维持正常的体液内环境也是一条行之有效的预防措施。〖HJ〗

2 术后躁动 

全麻后患畜常可较快苏醒,但也可出现嗜睡、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等脑功能障碍。通常是患畜意识恢复后大脑高级中枢的功能仍未全面恢复,影响动物对感觉的反应和处理,表现为不能控制的躁动不安和无目的的游走。

2.1 术后躁动原因

2.1.1 药物的影响。术前用药中东莨菪碱可致术后定向障碍及躁动不安;麻醉用药中依托咪酯、氯胺酮、丙泊酚(propofol)和高浓度吸入麻醉药,均可引起术后躁动,肌松药残留作用也可导致术后严重的焦虑和躁动。

2.1.2 呼吸、循环功能障碍等。缺氧、高碳酸血症和低血压、心律失常等,均可导致术后定向障碍和躁动不安。此外代谢紊乱、体位不适及尿潴留等也可导致术后躁动。

2.2 预防和处理

2.2.1 维持合适的麻醉深度、维持呼吸和循环功能,避免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为此可选用舒泰(telazol)和犬眠宝等对循环、呼吸影响轻微的麻醉药物。

2.2.2 去除可能的病因。如不能耐受气管导管者尽早拔管。必要时可适当使用起效快、作用时间短的镇静催眠药和镇痛药,如咪唑安定、哌替啶。

3 呕吐 

麻醉后动物的呕吐是常见并发症之一,也是兽医临床医生最头疼的问题。

3.1 呕吐的原因

3.1.1 病畜因素 手术后发生呕吐与病畜的体质和敏感性均有关。

3.1.2 麻醉因素 麻醉前用吗啡可增加呕吐的发生率,术中使用芬太尼、吗啡或术后用吗啡镇痛等也增加术后呕吐发生率;吸入麻醉药如氟烷、异氟醚、安氟醚等也可引起;非吸入性全身麻醉药丙泊酚、氯胺酮、依托咪酯和速眠新均可诱发呕吐。动物麻醉后呕吐除麻醉药物直接作用于呕吐中枢之外,还与麻醉期间采用面罩给氧致使气体进入肠腔或高浓度的氧化亚氮弥散进入肠腔使肠管扩张、胀气有关。

3.1.3 手术因素 上腹部手术容易发生呕吐,手术后疼痛、低血压、缺氧、经鼻胃肠减压导管的刺激也为呕吐的常见原因。

3.2 预防和治疗

3.2.1 术前用药中应当避免大剂量吗啡,或辅以异丙嗪。

3.2.2 药物预防。近年来,常用预防术后呕吐药主要为阿托品、氟哌利多和胃复安。

4 麻醉后寒颤 

麻醉后寒颤是指麻醉后病畜苏醒期间出现不随意的肌肉收缩。其发生率为5%~65%。对机体的危害性主要表现为使机体氧耗量增加,CO2生成量增多,从而导致低氧血症,乳酸性酸中毒。

4.1 麻醉后寒颤的病因 有人认为麻醉后寒颤是苏醒期间麻醉药残余作用使大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也有人认为是由于麻醉终止后各级中枢的恢复先后不同,脊髓中枢比大脑中枢更早从麻醉状态下恢复,从而导致麻醉后寒颤。

4.2 麻醉后寒颤的治疗 麻醉和复苏期间注意对病畜保暖,防止体温过低是预防麻醉后寒颤发生的有效措施。一旦发生麻醉后寒颤,可以尝试应用红外线照射,热照射部位主要是面部、下颌和颈部。

在人类医学上,对于病人麻醉后寒颤常以哌替啶等阿片类药物和中枢性呼吸兴奋药多沙普伦治疗而获得较好的疗效。那么,对于患畜的麻醉后寒颤是否可以采用此种方法治疗尚有待于尝试。

5 喉痉挛 

喉痉挛是喉头肌肉痉挛使声门关闭而引起上呼吸道的功能性梗阻。浅麻醉下刺激喉头或远处敏感部位,均可诱发喉痉挛。

5.1 常见喉痉挛诱发原因 常见喉痉挛诱发原因主要有:浅麻醉下拔除气管导管;误吸酸性胃内容物;有过敏史的动物;有呼吸道炎症等气道高敏反应的动物。

5.2 处置措施

5.2.1 在吸入麻醉及机械正压通气的情况下,为防止喉痉挛发生,应掌握好拔管时期,同时在插管与拔管过程中,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或损伤咽喉部。

5.2.2 防止误吸。麻醉前禁水禁食6~12 h,以防围麻醉期间的呕吐和消化道内容物返流,减少酸性胃内容物对呼吸道的刺激。尤其是反刍兽,贲门括约肌较松弛,麻醉过程中更易出现瘤胃反流。对于大量流涎,可于麻醉前给予抗胆碱类药物预防。

5.2.3 有过敏病史的动物,术中或拔管前后可给予地塞米松5~10 mg。通常轻度喉痉挛时,面罩吸氧后即可解除,严重者需肌肉注射琥珀胆碱后施行控制呼吸解危,琥珀胆碱为 1~1.5 mg/kg,同时合并应用咪唑安定1~2 mg或丙泊酚0.5~1 mg/kg。

6 肺水肿 

肺水肿是肺毛细血管内液体成分渗透到肺泡、支气管及肺间质内的麻醉并发症。临床上以极度的呼吸困难、心跳加快,可视黏膜发绀,肺听诊有捻发音,哮鸣音,湿啰音,口、鼻流泡沫样液体。有的在注射完麻醉药几分钟就出现、有的大约出现在0.5 h后、时间更久的还有的出现在手术后第2天。病情危急,如不能及时施救,将会在几分钟到几小时的时间内死亡。

6.1 肺水肿产生的原因

6.1.1 麻前动物剧烈挣扎。挣扎可导致心肺等内脏器官血液灌流增多,而麻后突然血液动力学改变致肺毛细血管流体压升高,可使细胞间液渗出增多,引起肺水肿。

6.1.2 麻醉药过敏反应。如普鲁卡因就能够引起上皮黏膜型过敏反应,表现为支气管痉挛、喘息和水肿,甚至发生休克。临床上也有应用舒泰、846合剂、眠乃宁发生过敏反应的事件。

6.1.3 输液过多或过快,机体水排除障碍,水中毒。

6.2 肺水肿的急救

6.2.1 特异性复苏剂复苏:如846合剂麻醉迅速用苏醒灵静脉复苏。

6.2.2 维持呼吸道通畅,辅助呼吸。将患畜头部放低或是倒提,让水肿液尽快流出肺及气管,并进行人工间歇节律挤压胸腔,有呼吸机的可进行间歇正压机械通气。

6.2.3 快速利尿:速尿肌肉或静脉注射10 mg/kg。 

6.2.4 改善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和降低肺循环阻力:地塞米松肌肉注射10~20 mg。氨茶碱10~20 mg肌肉注射。 

6.2.5 大剂量注射抗生素防止出现继发性肺炎。 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