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兽药技术 » 药理毒理 » 正文

牦牛巴氏杆菌和葡萄球菌的分离鉴定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6-30  来源:《中国兽医杂志》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468

2007年7月初,农十二师104团某牛场牦牛因阴雨天气转场。造成牛群突然发病、死亡,主要是犊牛。发病率为3%;致死率为20%。其临床症状:病初体温高达41℃~42℃,精神沉郁,呼吸加快,有痛苦性干咳,下痢,气味恶臭。病理变化:肝肿胀、质脆,个别牛肝表面有坏死灶;肾稍肿;淋巴结明显水肿、出血;肺脏表面有肝变区,呈大理石样花纹,有纤维素性胸膜炎变化,有化脓灶;心包积水;初诊为“牛出血性败血病”,一种以高热和败血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笔者对其进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牛巴氏杆菌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并采取了相应的预防措施,控制了本病的发生,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材料(1)无菌采取牛心、肝、脾、肺等脏器,置4℃和20℃冰箱,待检。(2)普通琼脂平板、5%兔或羊鲜血琼脂平板、LB肉汤等。(3)健康昆明系小鼠12只(16~18g)

1.2方法(1)病料进行触片,分别进行革兰染色、瑞特染色、镜检。(2)将病料分别无菌接种到LB肉汤普通琼脂平板、5%兔或羊鲜血琼脂平板,37℃培养1824h,并进行细菌的纯化培养。(3)将纯培养物制成菌悬液给分别每组腹腔注射3只小鼠,0.2mL/只。两只腹腔注射LB肉汤做阴性对照。(4)挑取纯培养物无菌接种于常规生化鉴定培养基中,37℃培养24~48h。并上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仪。

2结果

2.1病原菌检查:取肝、脾、肺等病料触片,革兰染色镜检,观察到革兰阴性小杆菌和阳性球菌;姬姆萨或美蓝染色镜检,观察到球菌和两极浓染的小杆菌。

2.2菌落形态与培养特性:阴性小杆菌在LB肉汤培养24h后浑浊,连续培养2~3d,有菌膜产生,液体清彻,管底有黏稠液体;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贫瘠;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微隆起、半透明、湿润、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露珠样菌落,有溶血和不溶血两种菌落。

阳性球菌在LB肉汤培养24h后浑浊。在普通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形成灰白色、圆形、隆起、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的菌落,轻微溶血。

2.3动物实验:阴性小杆菌3/3死亡。阳性球菌2/3死亡,1只精神沉郁后健活。阴性对照均存活。

2.4生化鉴定:不溶血性小杆菌不在麦康凯上生长,靛基质为阳性,甘露糖阳性;溶血性小杆菌在麦康凯培养基上生长缓慢,靛基质为阴性,甘露糖阴性。根据VITEK32型全自动细菌鉴定分析不溶血性小杆菌为多杀巴氏杆菌,溶血性小杆菌为溶血性巴氏杆菌(溶血性曼氏杆菌,球菌为科氏葡萄球菌。

3小结与讨论

3.1经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对病牛脏器细菌的分离与鉴定,确定该牛场流行的疾病是由巴氏杆菌和葡萄球菌混合感染所引起的。

3.2巴氏杆菌为条件性致病菌,多因冬春两季气温骤变、潮湿、营养缺乏等诱因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病原菌侵入机体,经淋巴循环,而发生内源性感染。此次发病与当时气候骤变、降雪降温和饲料较为缺乏有关。在分离细菌时,发现部分病牛可检出附红细胞体,这可能也是诱发本病的原因。所以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避免牲畜受寒、拥挤,保持牛场清洁卫生,定期杀虫灭鼠,作好平时的预防消毒工作,发病时及时隔离治疗。

3.3新疆地区的多数牲畜已作价归户,由于经济原因多数地区对非强制性免疫疫苗的免疫管理不够,不能按时免疫,造成母畜自身抗体降低,不能给幼畜提供足够的母原抗体,一旦环境出现变化极易造成疫情流行,加之现在市场上没有高免血清和疫苗提供。因此,出现本病首先根据分离细菌选择敏感的药物进行及时的治疗和预防。笔者用分离到的菌株制备自家灭活油佐剂疫苗。并且以小鼠实验,安全性和保护率均较高。对牛群的保护力还待进一步验证。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