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奶牛皱胃变位发病因素的调查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9-04-28  来源:中国兽医网  作者:牛博  浏览次数:285

近几年,随着奶牛养殖业的飞速发展,奶牛皱胃变位(displacement of the abomasum,DA)的病例逐年增多,严重影响了奶牛的生产性能,严重者可导致奶牛的死亡。虽然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有了很大的提高,但对其发病的真正原因和发病的机理研究还不透彻,从而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合理的治疗非常困难,这样就给奶牛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作者对近几年由我院附属动物医院确诊为皱胃变位的奶牛,从奶牛的年龄、胎次、精料与体重比、运动量、发病季节、发病时期等方面进行了调查研究,以阐明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病规律。

1材料与方法

1.1调查范围: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经河北北方学院附属动物医院诊断为皱胃变位的奶牛作为研究对象。

1.2诊断依据

1.2.1左方变位:病牛初期呈现食欲减退,反刍减少或停止,而后拒食等消化机能紊乱症状。随着病程的发展,呈现出该病的典型症状:左肋弓部膨大,听诊可听到与瘤胃蠕动不一致的皱胃蠕动音。在左腹侧倒数第2~3肋间处叩诊可听到典型的钢管音,左腹侧膨大部穿刺,穿刺液为酸性反应(pH<4),无纤毛虫,直肠检查,瘤胃背囊右移,瘤胃与左腹之间出现间隙。1.2.2右方变位:开始食欲减少,反刍无力,排便基本正常,而后出现食欲废绝,反刍完全停止,瘤胃蠕动消失,粪软色暗,混有血液,有时腹泻,脱水严重,右腹部膨大,将听诊器

放在右肷部,同时叩诊最后两根肋骨,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在腹壁作冲击性触诊,可听到

一种液体振动音。在听诊有“钢管音”的肋间隙穿刺可放出可燃性气体,同时抽吸胃内容物,皱胃液为酸性反应(pH<4),无纤毛虫,直肠检查,在右侧腹部可摸到膨满而紧张后移的

皱胃。

1.3统计方法:对临床确诊为奶牛皱胃变位的自然病例其胎次、日喂精料、体重、发病时

期、发病月份,以及运动量的大小进行统计,并按档次分析其发生率。

2结果

2.1发病头数与胎次的关系: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生以头胎的奶牛发生率最高,为82.6%,以

后随着胎次的逐渐增加,变位的发病率逐渐降低。

2.2发病头数与料重比的关系:皱胃变位的发生与奶牛日喂精料量与体重比的大小有密切的关系,而且与胎次有直接关系,头胎奶牛料重比在每100 kg体重日喂精料量1.75 kg以上时,皱胃变位的病例数明显增加;而2~6胎的奶牛料重比在每100 kg体重日喂精料量2.25kg以上时,才有显著增加。

2.3发病头数与发病时期的关系:产后1~20 d内为皱胃变位高发期,其中1~10d发病率占

49.8%,产后11~20d发病率占37.1%。而随着产后天数的增加,变位的发病率趋于降低。

2.4发病头数与月份的关系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期间,共发生皱胃变位213例,其中2~5月份的发生率最高,7月~11月较低。

2.5发病头数与运动量的关系: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生与运动量的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3讨论

目前,关于本病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无一致性结论,但大量的研究表明,奶牛 DA的发生与饲喂精料过多和分娩有密切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高精料日粮在奶牛瘤胃中产生的大

量挥发性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均可明显的抑制真胃运动,导致真胃弛缓,在真胃弛缓的基

础上,由于分娩、体位突变等继发DA;另一种观点认为:分娩是该病发生的真正病因。一

方面由于奶牛在怀孕后期,妊娠子宫使瘤胃从腹底被抬高,真胃可转入瘤胃下部甚至左侧。

分娩后瘤胃由于重力下沉,使真胃被压在左侧,形成左方变位;第3种观点认为:真胃黏膜损伤、黏膜下神经组织破坏继发真胃弛缓,在此基础上形成奶牛。

本次调查通过对213例临床确诊为奶牛皱胃变位病例的调查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皱胃变

位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胎次与料重比与该病的发生关系最为密切。

3.1头胎奶牛DA的发生率远远高于其他胎次的奶牛,这与温健,吴心华的研究结果一致。以后随着胎次的逐渐增加,变位的发病率逐渐降低。在怀孕后期,不断增大的妊娠子宫,机械性地将瘤胃从腹底部抬高,并向前推移,沿腹底壁与瘤胃腹囊之间形成了可供皱胃经腹底部向左侧移位的潜在空隙,皱胃有沿此空隙向左侧移位的倾向,而头胎奶牛的体腔和身体机能在妊娠后期的快速发展与胎儿生长速度的不适应,很容易发生挤压使真胃位置改变和机能障碍而加重真胃弛缓从而导致DA的发生。

3.2一直以来,人们认为DA的发生是与饲喂精料过多有关。但本次调查发现,DA的发生并非直接与饲喂精料量的多少有关系,而是与饲喂精料与体重的比(料重比)以及不同的胎次有直接的关系。头胎奶牛料重比在每100 kg体重日喂精料量1.75 kg以上时,皱胃变位的病例数明显增加;而2~6胎的奶牛料重比在每100 kg体重日喂精料量2.25 kg以上时才有显著增加。这可能与不同体重的牛对精料的消耗量不同,以及头胎奶牛尚未进入过产奶期,

对精料消耗低有关,确切原因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3.3另外分娩也是本病发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本次调查发现产后1~20 d内为皱胃变位高发期,而随着产后天数的增加,变位的发病率趋于降低。在妊娠期因子宫随胎儿逐渐增大而沉坠入腹腔底部,机械性地将瘤胃向上抬高和向前推移,使瘤胃腹囊与腹腔底部之间出现空隙,真胃沿此空隙向左方移位,分娩后瘤胃由于重力下降,使真胃被压在左侧;另一方面分娩后代谢失调,胃运动减弱,真胃不能收缩回位,使真胃嵌于瘤胃和左侧腹壁之间,引

起真胃变位的发生。

3.4季节和运动量的大小也与该病的发生有关。在北方地区2~5月的发生率最高,7月~11月

较低。这可能与冬季舍饲,粗饲料缺乏,运动不足有关,同时此期间也是奶牛的繁育高峰期,从而促进了该病的发生。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