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由于气温下降,有些养殖户为了保温育雏室不敢通风或通风孔设置不合理,加上饲养密度偏高,导致育雏舍通风不足,造成舍内有毒有害气体(煤产生的有害气体和机体代谢产生的有害气体,主要是一氧化碳、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升高,鸡群吸入大量有毒有害气体而持续死亡。2005年12月下旬,在我县相继发生了两起雏鸡有害气体中毒病例。接到报告后,笔者及时到现场进行诊治,报告如下。
1 病例情况
病例1:育雏舍约15平方米,屋顶没有通风孔,前后有通风孔,但有三分之二用稻草堵住,前后各有400平方厘米通风孔,育雏舍四个角各生一个煤炉,舍内空气浑浊且气味刺鼻;采用地面育雏,共有1100只13日龄雏鸡;从9日龄起,陆续发现〖CM(22〗鸡只突然死亡,且呈上升趋势,到13日龄时共死亡130多只。
病例2:某养殖户没有专门育雏舍,只是临时用农用薄膜搭一个大棚式育雏舍,长、宽、高分别约为3 m、2 m、1.2 m,没有通风孔,只有在中午气温较高时掀起4个角的薄膜(每个角约100平方厘米)通风1~2 h。用一个煤炉和一盏红外线灯进行保温,共有500只雏鸡。从13日龄起,陆续发现鸡只突然死亡,3天共死亡56只。
两病例临床症状相似,表现为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喜饮水;眼结膜潮红、充血、流泪,有的眼脸水肿或角膜混浊;伸颈张口呼吸且急促,重者呼吸困难,全身无力,步态不稳,有的甚至肢体瘫痪,死前出现痉挛或惊厥,有的突然跳起。
2 剖检变化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病变,表现为鼻腔黏膜干红,气管黏膜增厚,喉头水肿,气管环状出血,有的在气管中部有灰色干酪物堵塞,肺气肿。其他组织器官病变不显明,有的没有病变。
根据育雏舍情况、临床症状和剖检特征分析诊断鸡群为有害气体中毒,造成气管麻痹,呼吸系统的代谢物不能及时排出,蓄积形成栓塞,堵塞气管窒息死亡。
3 治疗 (1)停止使用煤炉,改用红外线灯进行保温,减少有害气体产生。(2)在保证温度的条件下,打开门窗,加强通风,排出有害气体。(3)鸡舍、鸡群用1%碳酸氢钠喷雾,以中和氨气等有害气体。(4)用万分之三的红霉素饮水或拌料。采取上述措施后,死亡逐天减少,3天后全部治愈。
4 预防措施 (1)雏鸡密度要合理,不宜过大,一般0~6周龄的雏鸡的饲养密度分别为每平方米20~25只,冬季天气寒冷,为了提高舍内温度,密度至多比其他季节提高15%,且随着日龄的增加,及时调节密度。(2)育雏舍应设置良好的除粪装置和排气通风系统,排气管内口要设置得低一些,并定期
清除粪便、垫料和饲料残渣,及时更换垫料,保持舍内干燥卫生。(3)控制好湿度。湿度过高,鸡舍潮湿,有害气体增加,雏鸡过早暴发球虫病等。因此,
在育雏前10天应保持相对湿度65%左右,10天以后保持在55%左右即可。(4)经常检查舍内的取暖设施,防止通气孔堵塞。(5)舍内墙壁和顶棚定期喷1%碳酸氢钠液,以中和氨气等有害气体。
5 有害气体简介
雏鸡的体温调节能力差,育雏期间需要创造合理的环境温度,但在考虑保温的同时,还应考虑鸡舍的通风换气,因为育雏舍会产生以下主要有害气体导致雏鸡发病。
一氧化碳: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重0.967,难溶于水,主要是由煤燃烧产生,通风不良时,舍内浓度急剧上升。一氧化碳是一种对血液和神经有害的气体,造成机体组织双重缺氧。中毒鸡呼吸困难、急促,全身无力。
二氧化碳:它是无色、无味的气体,比重1.524,舍内的二氧化碳主要煤燃烧产生和雏鸡呼吸排出。二氧化碳本身无毒,但高浓度的二氧化碳使空气中的氧气含量下降便造成机体缺氧,引起雏鸡采食量下降,体质变弱。
氨气:它是具有刺激性臭味的气体,比重0.596,舍内的氨气来自粪便、垫料、饲料残渣等含氮有机物的分解。雏鸡对氨气特别敏感,氨气中毒的雏鸡精神沉郁,食欲减退,眼结膜充血,有的眼睑水肿,伸颈张口呼吸等。
硫化氢:它是无色、易挥发、带有臭鸡蛋气味的有毒气体,比重1.19,易溶于水。舍内的硫化氢来自粪便、垫料、饲料残渣等含硫有机物的厌氧分解。它与呼吸道黏膜接触后和其中的钠离子结合为硫化钠,其强烈的刺激作用可引起眼炎和呼吸道病,硫化钠进入血液后,又被水解排放出硫化氢,对细胞呼吸具有窒息作用,从而引起机体组织缺氧,导致呼吸麻痹,窒息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