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加时间:2008年10月24日 责任编辑:指南 作者: 点击数:38
鸭大肠杆菌病是由致病性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以临床表现气囊炎、心包炎、肝周炎、关节炎为特征的一种细菌性传染病。该病发生后,经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实验室诊断和药敏实验可确诊,选择敏感的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效果。
一、发病情况
江苏省阜宁县某养殖户饲养200日龄种鸭6500只,按正常免疫程序进行免疫,采用放牧与圈养相结合的办法,自然交配,其公母比为1:18,鸭群生长良好,产蛋率92%左右。2008年5月下旬,鸭群出现一种以食欲减退、排蛋清样粪便、产蛋率下降、部分公鸭“脱鞭”不收,并出现死亡为特征的疾病,前后发病种鸭2895只,发病率44.54%,产蛋率下降至53%左右,前后共死亡种鸭1252只,死亡率19.26%。用土霉素、痢菌净散等治疗无效。后到江苏省阜宁县阜城镇兽医站门诊部就诊,使用环丙沙星、庆大霉素等治疗,效果明显。
二、临床症状
病鸭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喜卧,不愿下水或动作迟缓,严重的呼吸困难。部分鸭出现下痢,粪便中混有蛋清样或卵黄样物,出现软壳蛋、薄壳蛋、粗壳蛋,站立或行走时腹部有明显的下垂感,公鸭阴茎肿大发红且部分外露。
三、病理剖检
母鸭 先后剖检病、死母鸭12只,病变相似,主要表现为气囊壁增厚、浑浊,表面有干酪样渗出物;肝脏肿大、表面有一层纤维素膜;腹腔内肠道与脏器间有较严重的黏连,呈广泛腹膜炎;输卵管内有大量白色干酪样蛋白凝固块,有恶臭味;泄殖腔黏膜充血。
公鸭 先后剖检病、死公鸭4只,病变主要是阴茎溃疡、坏死;内脏病变与母鸭基本相似。
四、实验室诊断
分离培养 无菌挑取病死鸭的肝脏、心血、肠道内容物接种于营养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后,营养琼脂平板上长出圆形、凸起、湿润、半透明灰白色的菌落,直径约2~3毫米;麦康凯琼脂上长出圆形、凸起、湿润、粉红色的菌落,直径约1.5~2毫米。
涂片镜检 无菌挑取分离到的本菌菌落涂片、固定、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短小杆菌,多单个散在,个别成双排列,无芽孢;革兰色染色为阴性。
生化试验 用分离到的本菌进行生化试验,结果为:分解葡萄糖、乳糖产酸产气;蔗糖(-);硫化氢(-);靛基质试验(+);M·R试验(+);V-P试验(-);枸橼酸盐利用试验(-)。
药敏实验 用分离到的本菌以纸片法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该菌对环丙沙星、丁胺卡那霉素、庆大霉素高度敏感;对恩诺沙星中度敏感;对四环素、链霉素、土霉素不敏感。
五、治疗措施
1.按每5千克饲料中加入环丙沙星100克的比例,先用水溶解后均匀拌入饲料中饲喂,连用7天。对病重鸭每只口服5%环丙沙星注射液0.2毫升,每天1次连用3天;同时肌注庆大霉素1万单位/千克体重,每天1次连用3天。
2.加强饲养管理,坚持勤清粪便。对鸭舍及用具每天用0.1%抗毒威进行一次消毒;对放养水塘和运动场地用漂白粉按百万分之一浓度进行1次消毒;并淘汰严重病鸭。
经上述措施处理后,鸭群迅速停止死亡,食欲、精神状况逐渐好转,10天后产蛋率基本恢复正常,公鸭亦未再出现“脱鞭”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