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呼吸道疾病综合症是多种致病因子引起的咳嗽、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的症候群,病鸡表现为死亡、生长率降低、饲料转化率降低、产蛋率下降,给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1 发病原因
1.1 病毒性疾病
主要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高热、咳嗽、流鼻液。例如:鸡新城疫、禽流感、传染性喉气管炎、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痘等。
1.2 细菌性呼吸道疾病
典型的有细菌引起的呼吸道障碍病主要是传染性鼻炎。另外有些细菌侵害呼吸系统时,也引起呼吸系统障碍病,如大肠杆菌、葡萄球菌、巴氏杆菌、结核杆菌等。
1.3 由霉形体引起的一种接触性慢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是上呼吸道及其邻近窦黏膜发生炎症。
1.4 由真菌引起的呼吸道疾病
主要是曲霉菌,多发生于幼鸡,成急性群爆发,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2 发病特点
2.1 气候骤变、接种疫苗等非传染性应急因子
这些因子存在时先诱发呼吸道症状,再发生细菌、支原体和病毒等传染病。
2.2 鸡败血支原体是本综合症的重要病源
支原体垂直传染和水平传播严重,特点是在雏鸡群,一个鸡群中只要有一只感染,会全群感染。从而导致免疫抑制与大肠杆菌等病原体发生并发感染。
2.3 传染性鼻炎
通过饮水感染鸡症严重,病程长,发病常与拥挤、寒冷潮湿,通风不良等因素有关,冬秋季多发。
2.4 新城疫
目前发病较高,但因症状不明显、死亡率不高易误诊,损失严重。
2.5 传染性支气管炎
分为呼吸型、生殖道型、肾型、肠型、腺胃型及混合型。流行快、死亡率高,发病率高。
2.6 霉菌性
主要通过霉变饲料或垫料感染,幼鸡死亡率高。
2.7 呼吸道病综合症
是多因子的混合感染,有慢性呼吸道继发大肠杆菌感染;支原体并发新城疫、传支、传喉感染;支原体、大肠杆菌、新城疫等混合感染;大肠杆菌和新城疫混合感染等。
2.8 饲养管理不当
使用无脱毒棉籽饼或用量过大、食盐过量等。均可侵害喉、嗉、囊、胃、肠、肝、肾、肺等器官而导致呼吸道症状。
通风不良,舍内氨气浓度过高会损害呼吸道上的皮纤毛,从而降低呼吸道清除外来异物和感染物的能力。
消毒不当,例如用刺激性大的消毒剂带鸡消毒,从而刺激鸡出现呼吸道症状。
3 防治措施
3.1 预防
3.1.1 控制好环境,要重视消毒,预防病原体生长
谢绝外来人员进场,出入人员须严格消毒,更换工作服,场门口要设消毒池,消毒液要及时更新。
要及时清除排泄物,勤换垫草,清除降尘、废物、垃圾、残舍饲料、饮水器具、料具、地面、墙壁要保持清洁干净;常用消毒剂例威岛、百毒杀等氯制药物对设施及地面带鸡消毒。
要保持良好通风;对空气实施消毒。
病死家禽及污染的垫料要焚烧或深埋,对病重家禽实行隔离饲养,给予特殊治疗。
3.1.2 加强免疫
要选高质量的疫苗。购苗时要到信得过的畜牧兽医部门购买,这是做好防疫的基础。
要选择适当的符合鸡场病原血清型的疫苗。只有在同一血清型的各病之间才能较好地起到交叉保护作用。
按照疫苗说明书选择正确的免疫途径和适当的剂量进行免疫。
选择正确的注射部位,否则易造成免疫失败。
发生疫情立即进行接种。
在鸡只接种完疫苗后,为避免免疫期间的应激素产生,可以在免疫后用电解多维给鸡群饮用。
3.1.3 控制好传染性法氏囊病等免疫抑制性疾病
提前免疫。5日龄用弱毒苗2倍剂量免疫,在7~19日龄用中毒苗2倍剂量进行免疫;蛋鸡还要在45日龄左右加免一次。
搞好隔离。对于弱雏应及时淘汰,对发病鸡及时隔离。
搞好消毒。发病期间,每天消毒,消毒药要交叉利用,以防鸡群体产生耐药性。
3.1.4 控制雏鸡的各种早期细菌感染
要定期消毒。鸡舍在进雏前彻底消毒,以杜绝或减少感染机会。
通风要良好。要改造好鸡舍环境,在提供氧气同时,排除有害气体,减少尘埃,提高空气质量。
要制定好合理的投药程序。雏鸡个体小,抵抗力弱,用药前要进行药敏试验;禁止抗菌药物同时使用;剂量要准确;给药时间不能过短或过长,一般3~5天为一疗程。
3.2 治疗
3.2.1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解剖病变对呼吸道疾病进行初诊,进行对症治疗
例如患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鸡群要用强力毒素和复方喉毒灵等清热解毒要混合饮水,每日二次,连用3~5天;患传染性支气管炎的鸡群用蒽诺沙星原粉、电解多维素饮水,饲料中用VC粉拌料,连用3~5天,能很好的控制病情。
3.2.2 加紧消毒
进行饮水消毒或选择相应的消毒剂带鸡消毒。例:百毒杀、1210消毒剂等刺激性小的消毒剂加倍饮水或带鸡消毒,在用时不能常用一种,要交叉用药,以防产生耐药性。
3.2.3 进行紧急接种
要特别注意,新城疫、传喉在刚免疫过后禁止接种。例:患传染性喉气管炎的鸡群,用四个量的传染性喉气管炎疫苗饮水1次。
3.2.4 投给广谱抗菌剂
例:蒽诺沙星、环丙沙星、金刚呼喉霸等药物要加倍饮水或拌料,以控制病情蔓延。
4 小结
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各种流行病学出现大面积蔓延,特别是禽类的呼吸道疫病有大的流行趋势,为控制好该病,主要措施时要搞好免疫,实行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要加强环境卫生的管理,定期消毒,加强营养,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才能有效地保护养殖业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