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浅谈牛焦虫病的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24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460

牛焦虫病也叫巴贝斯虫病或梨形虫病,是由数种巴贝斯虫引起的一种寄生于牛红细胞内的血液原虫病。临床上以高热、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迅速消瘦和产奶量降低为其特征。此病是二类传染病,多为零星散发,在门源县每年都有发生,外引牛多发,给养牛户造成了一定的经济损失。

1 传播媒介

牛焦虫病的传播媒介是蜱,俗称“草爬子”、“瞎爬子”。蜱是一种体外寄生虫,是焦虫病的中间宿主,也是焦虫病的唯一传播媒介,当蜱在牛体吸血时,其体内的虫体由口进入牛的体内,在牛的体内分裂繁殖,当达到一定的数量时引起牛发病。

2 流行季节

牛焦虫病的流行季节为夏季,蜱在3月时开始活动,爬到牛体上吸血,把虫体带到牛的体内,牛一般在5月初开始发病,到10月后停止发病,高发期为6~8月份。

3 临床症状

牛焦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是高热稽留,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主要表现在精神倦怠、体瘦毛焦、行走无力、不食或少食、反刍停止或减少,多有异嗜现象,常舔食泥土;粪便颜色变浅,呈淡黄色,尿液个别可见血红蛋白尿;体温高达40~41℃,呈稽留热,心跳加快、心律不齐,呼吸加快,肠音减弱,瘤胃蠕动无力、音小、次数减少;可视粘膜苍白、黄染,尤以眼结膜明显;体表淋巴结肿大、疼痛,尤以肩前淋巴结和腹股沟浅淋巴结明显。

4 病理变化

尸体消瘦,尸僵明显;可视粘膜贫血、黄疸;血液稀薄,凝固不全。皮下组织充血、黄染、水肿。脾脏肿大2~3倍,软化,脾髓呈暗红色,在剖面上可见小梁突出呈颗粒状。肝脏肿大,黄棕色。胆囊扩张,胆汁浓稠,色暗。

5 实验室检验

①从静脉采血作血红蛋白含量测定,血红蛋白含量明显下降为特征。②从耳静脉采血制成涂片,自然干燥,甲醇固定,用姬姆萨氏染色液染色2h以上,油镜观察,以检查出虫体为准。③淋巴结穿刺,吸取淋巴液涂片、染色、镜检,以检查出石榴体为准。

6 防治

治疗对初发病或较轻的病牛,药物治疗;对重症病例,同时采取强心、补液等对症措施。药物:锥黄素,阿卡普林,台盼蓝等。特效药物为强化血虫净。

灭蜱阻断传播,有计划、有组织地消灭牧场及牛舍的蜱。可用蝇毒磷水溶液喷洒或药浴。

定期药物预防,对于放牧牛或新引进牛,以及本地有流行的,在发病高峰期,每隔15天用强化血虫净注射1次,按2毫克/千克体重,配成7%溶液,肌肉注射。

对症治疗:补液:用10%葡萄糖1000~2000ml,10%Vc50~100ml混合静注;强心:用20%安钠加10~20ml或10%樟脑磺酸钠10~20ml肌肉注射;补气、养血、健胃:可用中药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当归、川芎、山楂、麦芽、神曲、甘草等对症加减,煎汤内服,每日一次连用1~3次。

7 小结

牛焦虫病的防治关键是加强饲养管理,定期驱虫,发病及时进行治疗,在治疗时采用综合疗法可加速痊愈;在高发季节尽量不从外地引进牛;同时在放牧初期的牛群中,如果发现眼结膜和阴道黏膜苍白、发烧、排红色尿等症状的牛时,应该首先怀疑本病。处置时要使病牛保持绝对安静,在放牧场要尽可能的减轻不良环境刺激。对污染的放牧场使用喷粉法或喷雾法定期喷撒杀蜱药剂的同时,应该注意改良放牧场和整理环境,使蜱难以生存。另外,非感染放牧场必须注意不能轻易地从污染的牧场引进牛只。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