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支原体病又称鸡的慢性呼吸道病,主要特征是咳嗽、流鼻涕、气喘、窦部肿胀和呼吸啰音。据有关资料和实际观察,每只70周龄的蛋鸡,如感染本病可产蛋20~30枚,还需付高额的药费,且会造成多日龄层次的循环感染,所以本病对养鸡业的发展危害很大。以往治疗本病多采用禽喘灵(饲料量的0.3%),泰乐菌素(饲料量的0.1%),链霉素(溶于饮水中,每只每日7万单位),土霉素(饲料量的0.15~0.2%),红霉素(饲料量的0.025%)或支原净(饲料量的0.05%)等,用药时症状消失,但停药后又复发,效果均不理想,而且药费昂贵。鉴于以上情况,自2006年以来,笔者改用西药注射,中药研细拌料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介绍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6年12月20日,本市和平镇养鸡场1985只伊沙褐蛋鸡发生了该病,继而在附近的4 个乡(镇)16个养鸡场(户)中流行,发病鸡13398只,2007年10月底以来,又有4 个养鸡场(户)的7891只发病。本病多发于冬季和早春,发病鸡群多数因鸡舍通风不良,过分拥护,维生素A缺乏和饲养管理不善等而引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是流浆液性或粘液性鼻液、打喷嚏、鼻孔周围和颈部羽毛被玷污;炎症蔓延呈现咳嗽,呼吸困难,呼吸有啰音等症状;病鸡食欲不振,生长停顿,逐渐消瘦;后期鼻腔和眶下窦中蓄积渗出物,引起眼睑肿胀,眼部突出如肿瘤状,一侧或两侧眼球受到压迫,发生萎缩,造成失明。本病呈慢性经过、病程长达1个月以上;病势轻重差异很大,如并发其他感染、病情更加严重,死亡率达30%以上。
3 剖检变化
对解剖检查285只病死鸡,多数喉头粘膜轻度水肿、充血、出血,其余有多少不等的灰白色粘液或脓性分泌物;气管内充有多量白色或红褐色粘液,鼻腔内有多量浆液、粘液或脓性分泌物蓄积;前后胸腹腔气囊混浊,肥厚,囊腔内含有大量干酪样渗出物,部分病例肺脏有一定程度的肺炎病变。
4 实验室诊断
4.1 玻板凝集反应
将支原体染色抗原(黑龙江省生物一厂出品)1滴与可疑病鸡血1滴,在玻璃板上搅拌混匀观察结果。检查可疑病鸡20只,其中阳性7只,可疑3只,阴性10只,感染率为35%。
4.2 细菌学检查
取气管和气囊渗出物制成混悬液,每ml混悬液中加入青霉素、链霉素各200单位作为被检材料,按种于牛心汤琼脂平板培养基上,置于37.5℃培养72小时,在培养基的表面见有边缘整齐,透明,光滑型大小不等的露滴状菌落,多数菌落中心带有乳头状构造。
取鸡心血及肝组织接种于鲜血琼脂斜面,马丁肉汤及厌气肉肝汤未见有细菌生长。另用霉菌培养基采病变组织接种,亦未培养出霉菌。
4.3 马立克氏病琼脂凝胶沉淀试验
采病鸡羽髓及血清作琼脂扩散试验,结果为阴性。
4.4 细菌鉴定
显微镜检查:钓取培养生长物涂片,姬姆萨染色,镜检,可见有圆形,球状菌体呈丛状存在。革兰氏染色阴性、着色较淡。
生化试验:取上述处理检样接种于肉汤置37.5℃温箱中培养5天,吸取培养液1ml,再移到另一管培养基,连续传递接种3次后,取培养物,用灭菌生理盐水作10倍稀释后,吸取0.1ml种于生化反应管中,观察反应。结果葡萄糖、麦芽糖发酵产酸不产气,乳糖、卫茅糖、杨甘不发酵,甘露醇、果糖不定。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表现,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综合判定为支原体病。
5 治疗
5.1 中药
以清热凉血,止咳平喘,平肝明目为治则。用药石决明草决明、黄药子、黄芩、白药子、陈皮、苍术、桔梗各50g,桅子、郁金、胆草、三仙各40g,鱼腥草100g、苏叶70g、紫苑85g、大黄、苦参、甘草各45g,研末拌1/3日粮中、充分拌匀,撒在食槽中、待吃尽后,再饲喂末加药的饲料、剂量每只每天2.5~3.5g,连用3天。
5.2 西药
①硫酸卡那霉素(体重为1~2kg),首先每天肌注4万单位,从第2天开始每天1次肌注2.5万单位,连用7天。预防量减半。②硫酸链霉素1g,加注射用水5ml稀释,每天每只鸡肌注0.75~1.0ml(内含链霉素15万~20万单位)。同时口服土霉素片25万单位,均连用4天。③猪喘平注射液每只鸡1.5~2ml(内含15万~20万单位),每天1次肌肉注射,同时口服土霉素片25万单位,均连用4天。④冲洗患眼,如眼睛、眶下窦肿胀凸出严重者,可轻加挤压以清除炎性内容物,并用硫酸链霉素稀释或用利副平眼药水冲洗患眼,以后每天用药再加以冲洗,经治疗后3~5天患眼渐干燥痊愈。
6 小结
共治疗病鸡46875只,用药3~5天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采食量有所增加,8~10天后产蛋开始回升(西药治疗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的恢复还需一段时间,应用中药调理8~10天后产蛋开始回升)。
6.2 早发现、早诊断、早用药,可缩短病程,应防并发大肠杆菌,传染性鼻炎、传染性支气管炎。
6.3 临床痊愈的鸡多是带菌鸡,定期严格消毒,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加强饲养管理,才能防止本病的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