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一起鸭传染性浆膜炎的诊断与防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1-03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04
2007年10月3日下午,华蓥市古桥镇的几户农户养殖的蛋鸭发生了精神沉郁、厌食、行动迟缓、共济失调、眼和鼻孔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拉绿色或黄绿色稀粪为特征的疾病,经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验,确诊为鸭传染性浆膜炎。由于即时采取了综合防治措施,有效地控制了鸭群的死亡,降低了经济损失,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发病情况
对发病地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几户农户共饲养了246只蛋鸭,其中1~4周龄的鸭有85只,5~8周龄的有105只,8周龄以上的有61只,发病情况分别为:1~4周龄为78只,5~8周龄为99只,8周龄以上为3只。
临床症状
病鸭表现为精神沉郁,缩颈、嗜眠、嘴拱地,腿软,不愿走动,行动迟缓,共济失调,食欲减退或不思饮食。眼和鼻孔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流出,一些病鸭两眼周围羽毛粘连脱落。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雏鸭腹胀。死前有痉挛、摇头、背脖和伸腿呈角弓反张,抽搐而死。病程一般为1~2天。而4~7周龄的雏鸭,病程可达1周以上,呈急性或慢性经过,主要表现精神沉郁,食欲减少,卧地不愿走动,常呈犬坐姿势,进而出现共济失调,痉挛性点头或摇头摆尾,前仰后翻,呈仰卧姿态,有的可见头颈歪斜,转圈,后退行走,病鸭消瘦,呼吸困难,最后衰竭死亡。
解剖变化
解剖病死鸭10只,主要病变为:心包膜、肝被膜、气囊壁、胸膜等膜面上有纤维素性炎性渗出物。心包膜与胸膜粘连在一起,心包膜覆盖着淡黄色、干酪样纤维素性渗出物,心包囊内充满淡黄色渗出液。肝脏肿大,表面覆盖一层灰黄色纤维素性膜。气囊壁上附有淡黄色豆渣样渗出物。脾脏出血、肿大、质地变碎,表面附有纤维素性薄膜。脑膜及脑实质血管扩张、淤血。肺出血,坏死,表面表淡黄色纤维素性渗出物。肾肿大,出血。
实验室诊断
4.1 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氏染色发现有阴性小杆菌,无芽胞。瑞氏染色可见两极着染的杆菌。
4.2       鉴定培养基培养
无菌采取解剖鸭的肝、脾、肺组织及渗出物作为培养此菌的来源。在巧克力琼脂平板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置于二氧化碳培养箱,37℃培养24~72小时,出现直径为1~5mm、凸起、透明、奶油状的菌落。取上述菌落再涂片镜检:革兰氏染色阴性小杆菌、无芽胞、不能运动、单个或成对出现。瑞氏染色呈两极浓染的杆菌。
由于鸭疫巴氏杆菌病在临床表现上与鸭大肠杆菌病和鸭沙门氏菌病容易混淆,因为三者引起的病变十分相似,均可引起浆膜性渗出性炎症。因此将病料接种于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厌氧,37℃培养24~72小时,无菌落生长(而大肠杆菌在该培养基上呈红色菌落,沙门氏杆菌为透明无色菌落)。
4.3 生化鉴定
48小时厌氧培养,基本不分解葡萄糖、蔗糖(多杀性巴氏杆菌产酸不产气)。
4.4 药敏试验
自行配制磺胺二甲嘧啶、土霉素、青霉素等药敏试纸,发现三种抗菌药均有一定抑制作,2%磺胺二甲嘧啶的作用较好。
防治措施
5.1 防制
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鸭舍的通风、环境干燥、清洁卫生,经常对圈舍及周围环境进行消毒;采用全进全出的饲养制度,被免农村肉蛋鸭、雏鸭与成鸭混养;进入冬春季节,在雏鸭12日龄和30日龄可选用林可霉素和磺胺二甲嘧啶交替预防一次;7~10日龄雏鸭皮下接种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二联苗1ml/只,免疫后5天可产生抗体。
5.2 治疗
发病时,可在每100kg日粮中加300克土霉素或500克磺胺二甲嘧啶,或在饮水中含有2%磺胺二甲嘧啶,连用3~5天。可很快控制疫情。也可用林肯霉素与青霉素联合皮下注射,连用3~5天,能有效的控制发病和死亡。
6        小结
鸭传染性浆膜炎主要经呼吸道或皮肤伤口感染,被细菌污染的空气是重要的传播途径,经蛋传递可能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原因。该病无明显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环境条件(气候、密度、通风等)变化、换料、接种等情况下都可诱导该病的发生,其中尤以冬春季节较为多发。该病主要感染鸭,火鸡、鸡、鹅,某些野禽也可感染。在自然情况下,2~8周龄雏鸭易感,其中以2~3周龄鸭最易感。在感染鸭群中,死亡率在5%~80%之间。目前,正值秋高气爽,稻谷收割完毕,正是农村散放养鸭的好季节,同时也是该病多发季节。提醒广大养鸭户加强该病的防制。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