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高产奶牛易患蹄尖溃疡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0-27  来源:北方牧业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58
  1 病因
     目前本病确切的病因尚不太清楚,但蹄骨上面的软骨与蹄底之间真皮受到挤压为可能性病因,本病的发生与外伤及前后蹄的过度磨损有关;另有迹象表明,奶牛瘤胃酸中毒也是本病发生的一个诱因。蹄尖溃疡也可发生于青年牛和公牛。
  2 症状与诊断
     将病牛用翻转式修蹄架进行保定后,彻底清洗左后蹄。经过详细检查,发现左后蹄外侧趾的蹄尖部存在一处角质缺失,并有脓汁向外流出。为典型的蹄尖溃疡并有较大面积的出血。用蹄刀柄敲打外侧趾,奶牛出现疼痛反应,确定病灶在外侧趾蹄尖部,并确诊为蹄尖溃疡。
  3 治疗      
  按常规进行手术治疗,为排出脓汁,清除病变角质,对病灶进行扩开处理。用直形蹄刀扩大角质缺失处,当蹄尖部角质全部被削除后,仍有脓汁流出,于是用探针从病灶向深处探查。探查后发现蹄底角质与蹄底真皮大面积分离,探针可探人到底部的球结合部。为彻底排出脓汁,当即削除蹄底脱离的角质,保留远轴侧壁负缘。削除蹄底角质时出血并不严重,考虑到削除蹄底角质后,真皮暴露面积较大,为保护患趾,并且使其减负体重,决定在内侧壁的蹄底垫胶皮块。剪切与内侧趾同等大小的胶皮块,厚约1厘米,用5个螺钉把胶皮块钉在内侧趾的蹄底。5个螺钉均在外侧的白线以下钉入,蹄尖部钉1个,远轴侧壁负缘钉2个,轴侧壁负缘钉2个。用双氧水、生理盐水依次冲洗患趾。然后在患趾的蹄底上涂擦碘酊,散布消炎粉。最后涂抹松馏油,敷盖药棉,并用医用绷带包扎。7 天后对此牛复诊,发现跛行症状减轻,患趾的蹄尖部出现少量鲜红色肉芽组织,将其切除后涂抹松馏油并进行包扎。半个月后再次对此牛复诊,跛行症状已完全消失,患趾的蹄底长出一层较薄的角质,因其愈合良好,不再予以治疗。治疗后4个月检查此牛,患趾蹄底角完全长出,达到正常厚度,已痊愈,此时去除健趾蹄底的胶皮块。
  4 小结
  4.1 奶牛的蹄尖溃疡较蹄底溃疡少见,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当出现跛行时可能已导致严重后果,如蹄尖角质脱离、蹄关节炎等,如不及时治疗可造成奶牛被淘汰。本病例发生蹄尖溃疡后,角质发生缺损,导致蹄底真皮受到感染,病变范围进一步扩大,最终导致蹄底角质与真皮的分离。
  4.2 蹄尖溃疡的治疗原则是使患趾减负体重,以达到最佳的治疗状态。对于一般病例,将病变周围角质削薄,使病变处减负体重或免负体重即可;对于需要削除大面积角质的严重病例,将健趾垫高是保护患趾的最好方法。
  4.3 对于蹄尖溃疡的病例应充分扩开病变处,彻底排除脓汁及异物。本病例削除蹄底时出血并不严重,如果出血严重可在球节上方打止血带。削除蹄底角质时不可切削过深,应保护蹄底真皮乳头表面的表皮生发层,保证蹄尖角质的正常生长。远轴侧壁负缘应完全保留,用以支撑体重,保护蹄底的新生角质。钉胶皮块时应在白线内侧钉入,且稍向外偏,以确保蹄底真皮不受伤害。
  4.4 松馏油为治疗蹄尖溃疡的首选药物,具有消毒、防腐的作用,疗效确实并且价格便宜,该药物还可用于治疗蹄底溃疡、蹄踵溃疡、白线病等。
     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如治疗及时可减少奶牛蹄部损伤程度,大大提高治愈率,希望广大奶牛养殖户予以重视。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