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猪“高热病”的诊治与防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8-10-23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68
近几年来,我国南方部分省市和地区的生猪在高温季节都发生了以体温升高到41~42℃以上,呈稽留热、厌食、皮肤发红、呼吸急促等临床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猪高热病”。2006年7月份以来,我区也自南向北发生了“高热病”,结合我区在防控生猪“高热病”的诊治与防控工作取得的效果,现将“高热病”的诊治与防控体会报告如下:
1 病原
“高热病”病因复杂,确切病源现仍难以确定,但通过对农户散养和规模场生猪的病原检测,凡死亡率较高的场(户)以混合感染多见,经实验室血液涂片镜检和PCR检测,发现有猪附红细胞、猪丹毒杆菌、猪蓝耳病毒、猪瘟病毒。
2 临床症状
猪“高热病”的临床症状,以体温升高到41~42℃,呈稽留热、厌食、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并伴有咳嗽、流涕、后期流脓性鼻涕,分泌物增多,白猪全身皮肤发红、耳根发紫、眼结膜潮红、粪便干燥,部分病猪有腹泻和呕吐症状。
3 尸体剖检
气管有出血、肺间质有纤维素性肺炎病变、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肺门淋巴结肿大充血、出血、肝脏肿大充血、胃粘膜出血,大肠粘膜有出血点,肾脏皮质有出血点。
4 流行病学
猪“高热病”一般发生于高温季节的7~9月份,不同年龄均可发生,以育肥猪为主。呈地方流行性,发病率较高,传染速度快,2~3天内能使整个自然村庄发病,有时高达60%以上。病死率在25%左右,以农户散养户发病为主,规模场也有发病。病程一般为7~12天,常与猪瘟、猪丹毒、猪附红细胞、蓝耳病混合感染。
5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和流行病学可以作出初步诊断,通过PCR和ELISA实验可以确诊与哪类病混合感染。
6 治疗
采用对症治疗和对因治疗相结合的方法,以解热、抗菌消炎为主,与附红细胞混合感染的,配合使用血虫净(三氮脒)治疗能取得较好疗效。与猪瘟混合感染时采用15~20头份的猪瘟疫苗进行紧急免疫,配合对症治疗和支持疗法,也能取得不错的效果。与蓝耳病发生混合感染,采用对症治疗并改善饲养管理,也能够取得一定效果,抗菌消炎,通常采用头孢英豪(苯唑西林钠)及增效磺胺(六甲氧),增强免疫力的用黄芪多糖,有较好效果。
7 防控措施
①加强基础免疫工作,严格按照免疫计划实施免疫,特别是规模场的免疫,必须根据当地猪病的流行情况,实施免疫,不可偏废;②加强饲养管理,注意饲养期的各种营养平衡,规模场(户)必须注意青绿饲料的补充;③强化消毒,做好无害化处理工作,对发生“高热病”的疫点和疫区要宣传发动群众进行消毒工作,特别要做好圈舍的定期消毒工作,墙壁可用石灰水,场地可用灭毒王(三氯异氰尿酸)、烧碱进行,每半个月一次,规模场除要定期进行消毒外,还应做好对病死猪和粪便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病死猪一律予以销毁,粪便进行堆集发酵处理,并适当使用消毒药物,粪便含水较大的,采用沉淀的方法,对沉淀后粪尿加施消毒药物。④注意防暑降温,“高热病”的发病季节,正值一年中气温最高的时期,因此必须做好防暑降温工作,对运动场,所有圈舍,有条件的加盖防晒网,经常性地洒水,以降低温度。⑤调整圈舍设施,规模猪场的设施应保持较好的通风效果,既要考虑冬季保温,又要兼以夏季防暑。
8         讨论
通过我区生猪“高热病”的诊治和调查发现有以下几个特点:①免疫工作扎实,免疫种类较全的散户和规模场几乎没有发生生猪“高热病”,即使发生了,通过对症治疗,恢复较快,基本没有死亡现象。②饲养管理较好,环境卫生和圈舍卫生以及消毒工作到位好的发病也少,适时补充青绿饲料做好防暑降温工作的发病率较低。③采用泔水猪的,直接使用的发病率高,预后一般不良,呈混合感染的病例高,死亡率高,经过高温处理后再饲喂的“高热病”发病率较低。
根据上述特点,我们认为,防控“高热病”首先免疫工作必须扎实进行,免疫计划不能停留在书面上,免疫种类不能厚此薄彼,重大动物疫病更是如此,必须强化对免疫工作的培训,十分注重疫苗的保管、使用注射各环节符合要求,确保免疫效果。其次,加强生猪定点屠宰的管理,严禁私屠乱宰,严禁出售、屠宰病死猪,杜绝病死猪上市,及时做好病猪的隔离治疗和死猪的无害化处理工作,消除病死猪随意丢弃现象。第三,大力提倡科学养猪、规模养猪,对规模养猪场从苗猪引进、免疫种类、免疫监测、饲养管理到销售上市实施一条龙的监控手段,保证每一个环节科学、合法、高效。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