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貂冠状病毒性肠炎(水貂流行性腹泻),是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之外的冠状病毒引起的水貂流行性腹泻病毒性肠炎。
病史
本病在世界许多养貂国家都有流行。最早发生于美国,之后在加拿大、原苏联、丹麦及斯堪的纳维亚等国和地区流行。 年传入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本病发生与水貂品种密切相关,北美貂及其杂种后代易感,我国原有别国品种水貂易感性差。本病春、秋季多发。
病原
冠状病毒是 年由一位叫泰瑞的科学家发现的,因其形态在电子显微镜下外膜呈日冕状或皇冠状而命名为冠状病毒。 年国际病毒命名委员会正式命名为冠状病毒和环曲病毒两个属。感染人和动物的冠状病毒是属于 病毒,其大小因感染的动物不同有些差别外,一般直径为 ,病毒由单一核糖核酸( )构成,这种 蛋白共同组成病毒。其遗传物质是 个结构蛋白,属糖蛋白。它的特点是 DNA 之间重组率司》常高,出现变异正是由于这种很高的重组率。重组后 变了,其序列发生了变化,蛋白变了,蛋白的氨基酸序列也变了。
该病毒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较强。病毒在粪便中可存活 天,污染物在水中可保持数天的传染性。对温度很敏感, 生长良好, 就受到抑制。因此,这种病毒性疫病多在秋、冬和早春发生。
流行特点
到目前为止,大约有 种不同冠状病毒毒株被发现,有些可使人发病,另一些使牛、猪、鼠、猫、犬、鸟类、狐、水貂发病。犬、狐、水貂患了这种传染病,表现出血性胃肠炎临床症状。病毒主要存在于胃肠内,并随粪便排出,污染饲料和环境,主要经消化道感染。病毒对外界环境抵抗力强,所以兽群一旦发生本病,紫外线,来苏儿、 过氧乙酸及 克辽林溶液等都能在短时间内杀死。本病曾在江苏省东台市和辽宁省庄河市一些貂场发生过。其发病率高,死亡率较低,成年貂和育成貂均可感染发病。
病貂食欲不振、呕吐、剩食,精神萎靡,口渴,饮水量增加,腹泻,排出灰白色、绿色乃至粉黄色黏液状稀便,有的排出黑红色稀便,没有明显的套管样稀便,精神迟钝,反应不灵敏,两眼无神,鼻镜干燥,被毛欠光泽,消瘦,皮肤缺乏弹性,一般体温不高。腹泻严重的病貂,饮水补液跟不上,往往脱水自体中毒而死。
病死水貂尸体消瘦,口腔黏膜、眼结膜苍白,肛门及会阴部被稀便污染,胃肠道黏膜充血、出血,胃肠内有少量灰白色或暗紫色的黏稠物;有的肠内有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肝脏浊肿;有的轻度黄染,脾脏肿大不明显,肾脏呈土黄色、质脆。
根据病兽的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发病季节以及接种了水貂病毒性肠炎疫苗还发病,检菌为阴性,可以初步确诊为冠状病毒病。最终确诊还要做细菌学和血清学检验。细菌学分离培养无菌,细小病毒性肠炎血清学检验为阴性,貂群接种了水貂肠炎疫苗还发病,可以确诊为冠状病毒性肠炎。
鉴别诊断
冠状病毒性肠炎和水貂细小病毒性肠炎,都表现腹泻,排泄物很相似。所以,在临床上,一定要加以区别,以防误诊。
患细小病毒性肠炎的水貂腹泻,但稀便中多数都有脱落的肠黏膜,排出粉红色或黄粉色稀便,即所谓套管状;而冠状病毒性肠炎无此现象。细小病毒性肠炎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冠状病毒性肠炎发病率高,但死亡率低。细小病毒性肠炎应用细小病毒性肠炎疫苗预防接种或紧急接种能将疫情控制住;而冠状病毒性肠炎用水貂肠炎(细小病毒)疫苗控制不住病的流行。曾有此养殖场给水貂注射了肠炎苗,还发生大群腹泻和死亡,究其原因,就是疫苗不对号造成的。
其他细菌性肠炎,能检出细菌来,用抗生素和磺胺类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治疗有效。水貂冠状病毒性肠炎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无效。
治疗
目前尚无特效疗法,只能采取强心、补液、防止继发感染的治疗原则对症治疗。给病貂皮下或腹腔注射 葡萄糖注射液 ,皮下分多点注射。也可让病貂自饮(放在饮水槽内)葡萄甘氨酸溶液。其配制方法是取葡萄糖 、氯化钠 、甘氨酸 、柠檬酸钾 、无水磷酸钾 溶解于 饮水中,溶解混匀,放入水槽中,让貂自饮,可缓解症状。
最好是请有资质的科研院所或系列化企业采典型病死貂实质脏器(心、肝、脾、肾、淋巴结等)做同源组织灭活液(科学方法研制,彻底灭活),做紧急接种或预防接种。
预防
要加强饲养管理,提高貂群的抗病能力。搞好场内卫生、消毒工作,每周用派德斯百毒杀(按标签说明使用)或 的过氧乙酸溶液严密喷洒消毒 次。病貂笼可用火焰法消毒。管好饲料和饮水,防止野犬和猫进入养殖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