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养殖集约化的不断发展,病原体的不断变异,养殖中对于疾病的控制越来越困难,过去认为依靠疫苗或药物就能很好的起到预防作用的观点已经存在很大的认识误差,科学的养殖不仅能够提高畜禽的生产力,而且对于疾病的预防与控制也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要做到七分养,三分治,让健康养殖唱“主角”,再配上预防与治疗有机的结合,这样才能够起到积极的效果。
规模养殖场首先要立足于科学健康的饲养,因为只有在科学饲养的前提下,动物才有健康。有了健康的动物,再与防疫结合,防疫才有基础,才能有效释放防疫效率。所以,预防结合治疗,注重科学养殖,才是养殖业防疫工作应对当今疫病多发困局的根本出路。
科学养殖应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场址的选择及场舍的布局
养殖场应尽可能选择地势高、干燥、排水良好的地方,办公区、生活区和生产区应合理划分布局,留有隔离空间,所有建筑物都应根据地势、日照、四季风向等考虑合适的朝向。另外,养殖场的选址还必须远离生活区。
畜禽源的选择
选择畜禽源的时候,畜禽苗一定要来自信誉好、健康、无特定病原的种畜禽场。在引进种苗时要及时了解当地的疫情动态,对引进的种苗要及时进行产地检疫,在运输途中一定要防止应激反应的发生,对新引进畜禽一定要隔离饲养一段时间(一般1个月),确认无病后方能并群。
消毒、隔离制度
养殖环境中滋生着各种致病微生物,用消毒方法来杀灭环境中的致病微生物,是兽医综合防疫中的重要环节,更是“投药预防”所无法代替的。
消毒工作一定要避免以下认识误区:
1.未发生疫病可以不进行消毒。虽然没有发生传染病,但外界环境可能已存在传染源,传染源会排出病原体。如果此时没有采取严密的消毒措施,病原体就会通过空气、饲料、饮水等传播途径,入侵易感畜禽,引起疫病发生。
2.消毒前不清理污物。彻底的机械清除污物是有效消毒的前提。
3.消毒不严格。消毒是非常细致的工作,要全方位地进行消毒。
4.已经消毒的畜禽就不会发生疫病,发生疫病就是消毒没有效果。实际上,这与消毒剂质量及消毒方法都有关,只有做好养殖场的生物安全工作,定时、定位、彻底、规范消毒,同时结合有计划的免疫接种,才能做好养殖防病工作。
5.只用干燥的石灰消毒。使用石灰消毒最好的方法是加水配成10%~20%的石灰乳,用于涂刷畜禽舍墙壁。
6.消毒液不现配现用。消毒液要现配现用,否则会发生化学变化,造成“失效”。
7.空栏消毒后不冲洗残留药物。空栏消毒后一定要冲洗,否则残留的消毒剂会造成畜禽蹄爪和皮肤的灼伤。
8.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长期固定使用单一消毒剂,病原微生物容易形成抗药性;同时由于杀菌谱窄,可能不能杀灭致病菌。因此最好使用几种不同类型的消毒剂轮换使用,特别是酸碱消毒剂交替使用。
建立专人专项制度防止交叉污染
饲养用具要专栏专用,不得混用、借用、共用,用后应及时消毒备用。更重要的是,不能混用饲养人员,饲养人员在正常情况不得相互串栏。此外,对于外来参观人员,也必须制订一定的规章制度及措施,预防病原体的感染及交叉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