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特种养殖 » 正文

如何防治狐的巴氏杆菌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10-20  来源:山东畜牧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24
  狐的巴氏杆菌病,又名出血性败血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以败血症和出血性炎症为主特征。常呈地方性流行,给狐饲养业带来很大经济损失。
        (1)临床症状 各种年龄的狐均可感染本病,但以幼龄狐最易感染。本病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以春、夏、秋季多发。
        本病多呈急性经过,一般病程为12小时到2~3天,有的达5~6天。超急性经过的病例往往不见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急性型多表现突然发病,食欲不振,精神沉郁,鼻头干燥。有时呕吐和下痢,稀便中常混有血液和黏液。有的出现神经症状、痉挛和不自觉的咀嚼运动,常在抽搐过程中死亡。
        (2)病理变化 
        出血性变化是本病的主要病理学特征。心包增厚,冠状沟、心内膜有出血点。肺充血、水肿,有出血点、出血斑,严重者发生坏死和肝变,切面呈大理石样。气管黏膜出血,毛细血管充血,严重者气管内有凝血块。胸膜有点状出血,胸腔积有浆性或纤维素性渗出物。脾脏肿大,边缘淤血,有散在出血性梗死。肾脏表面凹凸不平,皮质充血或有点状出血。全身淋巴结肿大、充血。胃、肠黏膜出血、充血、脱落。
        (3)防治方法 
        (A)治疗:对病狐进行隔离治疗,用抗出血性败血病单价或多价血清5~30毫升,每日皮下注射1次,连用2~3天;或青霉素15万~40万单位,链霉素2~10毫克,每日肌肉注射2~3次,连续3~5天;或卡那霉素5~25毫克,每日肌肉注射2次,同时用复方新诺明0.2~0.5克,混于饲料,每日2次,连续5~7天。发生本病后,立即停喂可疑肉类饲料,妥善处理病狐粪便和尸体,进行彻底消毒。(B)预防:禁止其他畜禽进入狐场。严格检查肉类饲料,特别是禽类副产品,剔除巴氏杆菌污染的饲料;对可疑饲料需煮熟后再喂。被污染狐场的狐每年用巴氏杆菌疫苗免疫预防。平时,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保持饲料和饮水清洁。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