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特种养殖 » 正文

兔链球菌病与痒螨混合感染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9-17  来源:黑龙江畜牧兽医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69
   2003年4月本溪市南芬区思山岭乡一养兔场发生了一种以耳痒、歪头为主要特征的疾病,经诊断为兔链球菌病与痒螨混合感染。 

  1 发病情况 
  该养兔户共养獭兔60余只,2003年4月初,畜主发现有两只兔出现歪头、倒地、转圈、抽搐症状,并死亡。死兔耳内积有大量耳垢,还有的兔出现耳下垂、摇头、搔耳等症状。畜主当日用除赖灵给患兔进行了耳内涂擦。第二天,又有一只兔子死亡,于是送检。 
  2 临床症状 
  病兔体温升高,精神沉郁,呼吸困难,间歇性下痢。多数病兔耳根部肿胀,耳下垂,摇头,搔耳,外耳道内有多量黄色呈纸卷状干酪样渗出物。重症病兔歪头、倒地、转圈、抽搐甚至死亡。 
  3 剖检变化 
  病死兔耳根部肿胀,外耳道内有干酪样渗出物形成厚的纸卷样痂垢;皮下组织出血、水肿;肝、脾脏肿大;气管黏膜充血,气管内有黏液;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充血、出血;肠黏膜弥漫性出血;膀胱黏膜充血。 
  4 实验室检查 
  4.1 寄生虫检查 清除病死兔耳垢,刮取外耳道上的皮屑,置载玻片上,滴加一滴10%KOH溶液,待皮屑软化后,加盖片400倍镜下观察,见有浅褐色卵圆形虫体,假头后没有垂直刚毛,足细长,雄虫腹面末端有两个大结节,上面各有数根长毛,腹面后部有两个性吸盘,第四对足特别短,没有吸盘和刚毛。雄虫前三对足和雌虫第1、2、4对足较长,吸盘长在一个分三节的柄上,雌虫第三对足上各有两根刚毛。可确诊为痒螨。 
  4.2 细菌学检查 
  4.2.1 涂片镜检 无菌采取病死兔心血、肝、脾、淋巴结和肾脏,涂片、触片,革兰氏染色,油浸镜下观察,可见少量单个或2~3个呈短链状的革兰氏阳性球菌。 
  4.2.2 分离培养 将上述病料接种于血琼脂平板、普通琼脂平板上,37℃恒温培养24h。血琼脂平板上细菌生长良好,形成圆形、透明、灰白色、中间隆起、露珠状小菌落,菌落周边有明显β溶血环。普通琼脂平板上细菌生长不良。挑取菌落涂片镜检,可见单个或2~5个链状革兰氏阳性球菌。 
  4.2.3 药敏实验 该分离菌抑菌圈直径:氨苄青霉素23.7mm、恩诺沙星20.5mm、青霉素25mm、卡那霉素8.mm、庆大霉素10mm、磺胺嘧啶15mm、链霉素22mm。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可确诊本病为兔链球菌病与痒螨混合感染。 
  5 防治措施 
  5.1 全场立即封锁,隔离病兔,用1:2000百毒杀溶液每日1次对圈舍及周围环境喷洒消毒并洗刷饲水用具,焚毁病死兔及陈旧的垫料、粪便。 
  5.2 同群无症状兔按0.2 mg/kg体重皮下注射阿维菌素1次;青霉素按4万单位/ 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3天。 
  5.3 对有临床症状的病兔,使用青霉素按4万单位/kg体重肌肉注射,每日2次,连用7天。使用阿维菌素按0.2mg/kg体重皮下注射1次,10日后重复用药1次;用棉球蘸取生理盐水浸软病兔耳垢,然后轻轻清除耳垢,用1:300除癞灵反复擦耳廓及耳道,剩余药液再加温水2~5倍稀释后喷洒周围地面、墙角及活动场所,10天后按同样方法再给药1次;经采取上述防治措施,1个月后该兔场再未发现新的病兔,病兔逐渐康复,完全控制了该病的流行。 
  6 讨论 
  兔的链球菌病与兔的痒螨病均可导致兔歪头、抽搐等症状,在诊断时往往容易忽略多种病原体的存在,造成漏诊、误诊,延误治疗,导致不必要的损失。所以在发生疾病时一定要注意综合诊断,进行实验室检验也是非常重要的。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