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鸡免疫抑制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9-11  来源:中国兽医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331
  本期将主要介绍另外两种引起免疫抑制的病毒,即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和鸡呼肠孤病毒(REOV)。 

    1. 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

  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Reticuloendotheliosis,RE)是继鸡白血病(AL)和马立克氏病(MD)之后的第三种病毒性肿瘤病,由反转录病毒——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引起的鸭、火鸡、鸡和野鸡等禽类的一种症状不同的综合征,病鸡表现为贫血、消瘦,生长缓慢等,病理解剖特点是肝脏、肠道、心脏和其他器管有淋巴瘤,胸腺和法氏囊萎缩,腺胃炎等。本病能侵害机体的免疫系统,可导致机体免疫机能下降继发其它疾病。 

    [病 原]
    REV隶属反转录病毒科禽类C型反转录病毒属。目前已分离到30多株REV,虽然不同毒株的致病力不同,但都具有相似的抗原性,即属同一血清型。根据病毒中和试验等方法,将REV分成不同的抗原亚型,即Ⅰ、Ⅱ和Ⅲ型。

  从感染鸡组织或细胞培养物的液体中可以获得不含宿主细胞的REV,它可以在-70℃长期保存而不降低活性。在4℃下病毒比较稳定,37℃ 30分钟传染力失活50%,1小时失活99%。REV可被脂溶性液剂,如乙醚、氯仿和消毒剂破坏,表面糖蛋白可被蛋白水解酶部分破坏,在pH为5.6-6.5的范围外快速失活,但对紫外线有较强的抵抗力。

  根据病毒的复制能力,可分完全复制型和不完全复制型(缺陷型)两种病毒群。完全型REV可在许多禽类细胞中很好地复制,而实验室内主要在鸡胚、火鸡胚、鸭胚及鹌鹑胚的成纤维细胞内繁殖。
  [流行病学]
REV的自然宿主有鸡、火鸡、鸭、鹅、鹌鹑等,其中火鸡和鸡最易感,尚未见哺乳动物被感染的报道。本病毒是低温病毒,高温季节不易发病,鸡群中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呈慢性死亡,死亡周期约为10周。

  患病家禽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可从口、眼分泌物及粪便中排出病毒,通过水平传播使易感鸡感染。本病亦可通过种蛋垂直传播,在鸡、火鸡和鸭都已有报道,但通常传播率很低。此外,感染REV的商业禽用疫苗(如马立克氏、鸡痘、新城疫),可引起人工传播,并诱发矮小综合征或肿瘤形成,成为RE发病的主要原因。 

    [临床诊断]  

    临床症状
    急性病例很少表现明显症状,死前只表现嗜睡。病程较长的鸡主要表现为矮小综合征,是接触了污染完全型REV的生物制品引起的几种非肿瘤疾病的总称。患禽发育受阻,体格瘦小,偶见运动失调,肢体麻痹症状。羽毛发育异常是REV感染的一个很有价值的指标,而且REV的任何毒株都有可能引起异常羽化的出现,患禽翼羽的初级、次级飞羽变化更为明显。 

    病理变化
    本病主要侵害肝、脾、心、胸脾、法氏囊、腺胃、胰腺和性腺等,最早出现病变的是肝,特征变化是网状细胞的弥散性和结节性增生。感染鸡的法氏囊严重萎缩并重量减轻,滤泡缩小,滤泡中心淋巴细胞数目减少或发生坏死。 

    免疫抑制
    REV一旦与靶细胞发生作用,就会严重影响免疫系统的功能,进而诱发明显的细胞和体液免疫抑制,降低机体对其他病原或抗原的免疫应答,特别是幼禽被感染时。免疫抑制可能是REV感染引起的最重要的经济问题,它有助于非致瘤病变的发生,并可能加强病毒的致瘤作用。而且,多数感染鸡不表现典型症状,与其他病毒或细菌混合感染时疾病严重,且使大多数病毒性和细菌性感染的症状和病变不典型,继发性感染也显著增加。  

    [防治措施]
    由于目前尚无治疗RE的有效方法,所以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和抗体检测,发现阳性禽类及时淘汰是REV控制的主要途径。同时严禁使用污染该病毒的弱毒疫苗,避免因接种污染的疫苗而造成感染发病,建议使用由SPF鸡蛋生产的疫苗。

  乾元浩南京生物药厂(原南京药械厂)早在1995年,经农业部批准,就兴建了国内技术最先进的SPF鸡场,年产100万枚SPF种蛋,病原检测采用美国SPAFAS公司技术,为工厂疫苗生产提供原材料保证。我国《兽用生物制品规程》中只规定对17种病原体进行检测,而乾元浩南京生物药厂SPF鸡场按美国SPAFAS标准检测项目达27种,且频率达到每周一次,严格杜绝了REV及其它病原体污染疫苗,有力保证了其生物制品的纯净性与安全性。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