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瘟(Hog Cholera, HC),又称古典猪瘟(Classical Swine Fever, CSF)是猪的一种高度接触传染性病毒病。根据临床过程,本病分为急性、慢性、迟发性型三种。急性猪瘟是由强毒力猪瘟病毒(HCV)引起,发病率和致死率都很高。慢性HC和亚临床性HC是由低毒力HCV株感染引起统称为非典型HC。临床症状和病变与急性HC相比,表现出多样性。
美国于1810年首先报道HC,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但以下国家无HC: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冰岛、爱尔兰、新西兰、斯堪地那维亚地区国家、瑞士和美国。美国于1962年开始实施HC扑灭计划,历时14年的努力于1976年宣布为无HC国家,为扑灭HC, 投资约1.4亿美元。欧共体国家(EC)执行统一的HC扑灭计划,尽管做了大量工作,目前HC仍在EC的一些国家发生(如荷兰、比利时、瑞典等国),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1983-1985年,荷兰为实施HC扑灭计划花费9300万美元,1997~1998,荷兰再次发生猪瘟,共429次,封锁、占先性淘汰生猪等,估计直接经济损失达20亿美元。
中国是猪瘟流行较严重的国家之一,近些年因多种疾病死亡生猪占养猪总数的8%-10%,其中1/3由HC致死,每年的直接经济损失在20亿元人民币左右。由于HC的存在,生猪及其产品只能自产自销,不能出口,几十年来,失去国际市扬所带来的经济损失无法计算。
一、病原学
HCV为黄病毒科瘟病毒属成员。与牛病毒性腹泻病毒(BVDV)、羊边界病病毒(BDV)同属。
HCV为有囊膜的RNA病毒,直径40-50nm,核衣壳长29nm,病毒囊膜表面有6-8nm长的纤突。浮密度1.12-1.17g/ml,沉降系数约为140-180S。 单股RNA的HCV具有感染性,长约12kb;HCV和BVDV基因组间具有高的序列同源性。HCV含有4种结构蛋白,从N端到C端依次为 P14, E0, E1和E2。 P14为非糖基化核衣壳蛋白,分子量为36KD,后3种为糖蛋白,位于病毒的囊膜上,分子量是E0: 42-48KD. E1: 25-33KD, E2: 51-55KD。
HCV是一种较脆弱的病毒,在细胞培养物中60℃10min失去感染性;而在脱纤血中的HCV在68℃下30min却未被灭活。病毒在pH5-10的环境中是稳定的,当pH<5或pH>10时,其感染力很快失去。脂类溶剂(乙醚、氯仿等)可很快使 HCV灭活。用2%氢氧化钠对HCV污染物灭活效果是可靠的。HCV在猪圈和粪便中,数日内可被灭活;在猪肉和猪肉制品中的HCV能保持其感染性达数月之久。
虽然HCV能在某些非猪源细胞系中复制,但更适于在猪肾细胞系中繁殖,如PK15, SK6细胞等。病毒复制仅限于在猪肾细胞的胞浆中,并且不引起细胞病变效应(CPE)。病毒感染细胞后5-6h,第一代病毒从细胞中释放出来;到感染后15h,病毒滴度呈指数增长,此后几天,病毒的繁殖保持在一个高水平。
HCV株之间存在明显的抗原差异。根据与抗HCV单克隆抗体(MAbs)的反应,可将HCV划分为几个抗原群。目前国际上己根据对HCV结构蛋白基因的分析,绘出HCV的遗传发生树(Phylogenetic tree )。把HCV划分为2个群groupl和group2。 groupl中又分了2个亚群—Subgroupl.l和Subgroupl.2; group2中又分为3个亚群—Subgroup2.1, Subgroup2.2和Subgroup2.3 。
HCV田间株的毒力差异很大。强毒力株引起急性发病和高死亡率,中等毒力株引起亚急性和慢性HC;而低毒力株则引起迟发性HC (late onset HC);这种低毒力株能致猪胎儿和新生仔猪发病死亡。
资料介绍,HCV的毒力具有不稳定特性,经猪体传代,毒力可以增强。我们曾用从甘肃、宁夏、广西和陕西病猪分离的HCV感染猪,也观察到分离株经猪体多次传代,感染猪发病时间缩短,但病理损伤基本一致,且不同株所致的病损存在差异。
二、流行病学
猪(包括野猪)是HCV的自然宿主,也是其传播的主要传染源。病猪和易感猪直接接触是病毒传染的主要方式。HCV感染猪发病之前就可经口鼻眼分泌物、小便、粪便不断排毒,并在整个发病期持续排毒。HC康复猪在特异性抗体产生前一般都在排毒;受强毒株感染的猪在10-20天内可大量排毒;产后感染低毒力株的猪只在短期内排毒,一般不表现临床症状。
当怀孕母猪受到低毒力株感染时,初期感染呈不明显过程,病毒可经子宫感染胎儿,这种先天性感染常导致产出木乃伊胎、死胎、流产和弱仔。HCV在胎儿体内繁殖,所以母猪分娩时可排出大量病毒。如果先天感染猪出生时外观健康,并保持数月,实际上这类病猪起到一种难于辨认的散播病毒的连续传染源作用。因此,这种持续性先天性HC在HC流行病学中是极其的重要。
1954年,我国研制成功猪瘟兔化弱毒苗,数十年来在“预防为主”控制HC的工作中起到关键性作用,使我国猪瘟尤其是急性猪瘟大面积流行得到根本性控制。到70年代后期,猪瘟的流行形式发生较大变化,从常发的大面积流行(如数县或数省)发病转变为有限地区(如某个地区的一个或数个猪场或一个村或数个村)散发性流行,疫点减少,病程以慢性过程为主,临床症状、病理变化,由典型变为非典型,病原毒力表现为地区性降低,出现持续感染,母猪繁殖障碍,新生仔猪先天性感染,表现为断奶前大批死亡,或免疫耐受或无症状带毒猪,但这种猪易地后,进入新的易感猪群,往往引起猪瘟急性爆发,似乎流行野毒毒力增强,导致大批猪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