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非典型猪瘟及其防制(下)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9-06  来源:中国兽医网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02
    五、诊断
  一般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特征及病理剖检的特征病变,不难对急性HC做出初步诊断。但也要注意与败血性沙门氏菌病,猪巴氏杆菌病、链球菌病、猪丹毒、猪嗜血杆菌病相鉴别。还应在实验室做病原学诊断,以确诊。
  慢性和迟发性HC不同病例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差异较大,仅根据症状表现和尸体剖检就做出诊断是不够谨慎的,对这样的病例必须尽快送检有关单位,进行实验室诊断。以免误诊耽误疫情。由低毒力株HCV引起感染对养猪业生产的危害越来越令人关注,尤其在HC长期流行的地区。在甘肃、河南、广西、宁夏、青海等省的一些猪场,我们发现尽管注射了合格的疫苗,但并不能控制己发生的HC,从病料中分离出HCV,进行人工感染发病试验,证明多数为中等毒力或低毒力的HCV。资料介绍,美国1956-1975年10年间从HC病料中分离出的毒株中55%为低毒力株。非典型HC,尤其幼龄仔猪感染后,表现出临床症状和尸体剖检病变的多样性,不能提供明确诊断,还必须通过实验室诊断以确诊。
  实验室诊断包括:HCV抗原检测,HCV的分离和HCV特异性抗体检测。
诊断方法包括:
(1)动物接种:用易感仔猪(10-20Kg),接种可疑猪病料乳剂或新鲜血液。如果猪在接种后1周左右发病,可采血分离病毒。如果3周左右发病,可采血检测HC中和抗体,并用强毒攻击。如果分离到HCV;或接种产生HC中和抗体,并对HC强毒攻击呈现免疫性,即可判为HC阳性。
● 猪瘟高免血清接种保护试验:HC高免血清1 ml/kg,皮下注射1头猪后,然后接种待检病料,另一头不注射HC高免血清,只注射待检病料,前者不发病,后者发病,即可判为HC阳性。
● 猪瘟诊断家兔接种试验:将待检病料乳剂上清,经耳静脉注射,每日测温2-3次,7日后再耳静脉接种10-2稀释的C系兔化弱毒,每天测温,根据体温反应判定结果,见表2:

用本方法能检出被查病料中可能存在的HC强毒和兔化弱毒株。缺点:试验周期较长,9天才能出结果。
(2)琼脂扩散试验:
  本方法操作简单易于判定,即可检测抗原,也可检测抗体。但敏感性低。
(3)免疫荧光试验(IF):
  本方法主要用于检测病毒抗原,是我国实验室诊断HC的最常用方法。在发病初期采扁桃体,检出率较高;在感染后期,采胰脏、脾脏,检出率较高。本技术的关键因素是制备高效价的高免血清(1∶10000倍以上)提取IgG,进行荧光素标记。
(4)血清中和试验:
  包括免疫荧光中和试验,PAV株细胞中和试验等。
(5)新城疫病毒强化法(END):
  在一定条件下,先被HCV感染的猪睾丸细胞单层,再用新城疫病毒(NDV)感染,这时可出现细胞病变效应。这一现象被用于检测HCV。本方法适用于检测那些易在猪源细胞上生长的HC野毒。对兔化弱毒无效,因其不能在猪睾丸细胞上增强。
(6)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
  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HC兔化弱毒、HC强毒、BVDV, BDV的特异性单克隆抗体,用于瘟病毒感染的鉴别诊断。
(7)反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PCR)
本方法用于检测病毒的结构蛋白基因。具有快速、灵敏的特点。可用于HC的快速诊断和HC分子流行病学研究。
六、防制措施
  西方发达国家长期以来对猪不接种疫苗,发现疫情采取大面积扑杀的方法进行扑灭。1997~1998年,荷兰发生HC流行,以疫点为中心,建立l0km宽的保护区,实施停止生猪买卖和转运的封锁措施;建立lkm宽的降低养猪密度区,实施占先性淘汰(pre-emptive culling)措施,宰杀大批生猪,以减少传染源,和降低停运生猪交易后,生猪增多压力。在1654个猪场宰杀处理生猪1200万头,其中429个猪场确诊为HC发病场,全部宰杀生猪70万头,直接经济损失20亿美元。
  数十年来,根据我国的实际,对HC的防制措施为以疫苗免疫为主的综合防制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已基本控制猪急性猪瘟在全国的大面积流行。但是慢性HC或非典型HC,仍在我国不少省区的局部地区时有发生。主要表现为猪瘟病毒持续性感染、妊娠母猪带毒综合症和免疫耐受。(摘自《猪的重要传染病防治研究新成果——非典型猪瘟及其防制》)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