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杆菌病是羔羊的常见疾病俗称羔羊白痢,受侵害的大多是一个半月以下的羔羊,也有几日龄时就发病的。在有些地区,比此年龄大的羊也有发生本病的报道。本病是由一些血清型不同的大肠杆菌引起的疾病,羔羊发病率较高,死亡率也很高,大肠杆菌是革兰氏阴性、中等大小的杆菌,对外界不利因素的抵抗力不强,50℃加热30分钟即死亡,一般常用消毒药均易将其杀死,本病主要是通过消化道感染。在羔羊接触病羊、不卫生的环境、吸吮母羊不干净的乳汁时均可感染。少部分通过子宫内感染或经脐带和损伤的皮肤感染。
1、发病症状
本病可分为以下2种类型:败血型、肠炎型(下痢型)。败血型主要见于2~6周龄的羔羊。病羔体温升高41~42℃,精神沉郁、迅速虎脱、轻度腹泻,有的带有神经症状,运动失调,磨牙,视力障碍。有的出现关节炎,有的发生胸膜炎,有的在濒死期从肛门流出稀粪,呈急性经过,多在4~12h死亡,死亡率可达80%以上。肠炎型(下痢型),多发于2~8日龄的羔羊,主要症状是下痢。羔羊病初体温升高至40~41℃,粪便稀薄,呈半液状,带有气泡,恶臭,起初呈黄色,继而变为淡白色,含有乳凝块,严重时混有血液,粪便污染后躯及腿部。病羔腹痛、背躬、虚弱、严重脱水、衰竭、卧地不起,有时出现痉挛。
2、剖检变化
败血型的病变是:胸腹腔和心包大量积液,内有纤维素;关节肿大,内含混浊液体或脓性絮片;脑膜充血,有很多小出血点。下痢型的病变主要为:急性胃肠炎变化,胃内乳凝块发酵,肠粘膜充血、水肿和出血,肠内混有血液和气泡,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切面多汁或充血。
3、预防
首先要加强怀孕母羊的饲养管理,做好抓膘、保膘工作。保证饲料中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的含量。适当运动,以利于胎儿的发育,提高初乳质量。做好产前产后母羊的卫生消毒工作。对产房进行严格消毒,可用3%~5%的来苏儿喷洒消毒。其次是加强新生羔羊的饲养管理。搞好新生羔羊的环境卫生工作,哺乳前用0.1%的高锰酸钾擦拭母羊的乳房、乳头和腹下。让羔羊吃到清洁足够的初乳,加强羔羊的保暖工作防止羔羊冻伤。对于缺奶羔羊,一次不要喂饲过量。对有病的羔羊,及时进行隔离观察。对病羔接触过的房舍、地面、墙壁、料槽、排水沟等,要进行严格的消毒,可用3%~5%来苏儿。
4、治疗
治疗
大肠杆菌对土霉素、磺胺类和呋喃类药物都具有敏感性,但必须配合护理和其他对症疗法。土霉素按每日每千克体重20~50毫克,分2~3次口服;或按每日每千克体重10~20毫克,分两次肌肉注射。呋喃唑酮,按每日每千克体重5~10毫克,分2~3次口服,新生羔再加胃蛋白酶0.2~0.3克;对心脏衰弱的,皮下注射25%安钠咖0.5~1毫升;对脱水严重的,静脉注射5%葡萄糖盐水20~l00毫升;对于有兴奋症状的病羔,用水合氯醛0.1~0.2克加水灌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