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小鹅瘟病毒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的诊治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8-04  来源:动物医学进展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59
  摘 要:2006年6月农牧公司一个体养殖户司某购入300只鹅苗,未做小鹅瘟血清注射免疫,至15日龄时,个别鹅开始发病,用氟哌酸饮水治疗6 d,又用黄芪多糖饮水治疗6 d,均未取得效果,发病率增至80%以上,且死亡率达28%。经流行病学、临床剖检及实验室诊断结果,可确诊为亚急性小鹅瘟混合巴氏杆菌感染。 

  关键词:小鹅瘟;巴氏杆菌;混合感染  

  小鹅瘟是雏鹅的一种急性或亚急性败血症,依感染时的年龄,可分为最急性、急性和亚急性。15日龄以内的雏鹅发病常为急性,无前驱症状,一经发现即极度衰弱,倒地乱划,不久死亡,死亡率达60%以上。15日龄以上的雏鹅发病,表现出亚急性症状,以拉稀、消瘦、精神委顿为主要症状。亚急性小鹅瘟虽然发病率较高但死亡率可能低于10%,当同时感染或继发感染细菌、真菌或其他病毒时,能够影响最后的死亡率。2006年6月奎屯发生了一起小鹅瘟病毒与巴氏杆菌混合感染了的疫情,现将诊治情况报告如下。 

  1 发病情况 

  2006年6月农牧公司一个体养殖户司某购入300只鹅苗,1日龄~3日龄时未做小鹅瘟疫苗免疫接种,至15日龄时,个别雏鹅开始腹泻,用氟哌酸饮水治疗6 d,又用黄芪多糖饮水治疗6 d,均未取得效果,发病率增至80%以上,病死率达28%。 

  2 临床症状 

  病鹅精神委顿,嗜睡;拒食,饮水量大;排出白色或绿色稀粪;鼻端有浆液性分泌物,呼吸困难;脚麻痹,起立和行动困难;消瘦。 

  3 剖检病变 

  剖检20只病死雏鹅。心外膜,心冠脂肪有出血;肝脏稍肿,质脆,黄棕色,肝表面散布有许多针尖大的灰白色坏死灶;个别鹅鼻腔内有浆液性渗出物和干酪样坏死;空肠与回肠卡他性­纤维素性坏死,靠近卵黄与盲肠的肠段,外观极度膨大,切开肠壁,肠腔内充塞着一种淡灰白色或灰黄色干燥、凝固的栓子,外面包着一层厚的灰白色假膜,中心为黑褐色或绿色干燥的肠内容物,盲肠与泄殖腔黏膜坏死脱落。 

  4 实验室诊断 
 
  4.1 病毒分离 

  无菌采集病鹅的脾、肝病料,加灭菌生理盐水制成1∶10悬液,取上清液,加入双抗,置4 ℃冰箱存放12 h,3 000 r/min离心15 min,取上清液2 mL接种于12日龄~15日龄鹅胚,初次分离或一直于鹅胚中传代的病毒,需经若干代繁殖,待其适应鹅胚后才有致病性,鹅胚尿囊腔接种后5 d~7 d死亡,胚体广泛出血,尤以翅尖、趾、胸部、颈及喙旁更为明显;死胚肝有变性和坏死;绒毛尿囊膜有轻度水肿;心肌变性呈瓷白色。 

  4.2 动物试验 

  将15只3日龄雏鹅随机分成3组,每组5只,隔离饲养,第1组每只雏鹅皮下注射生理盐水1 mL;第2组皮下注射无菌采集病雏脑、脾、肝、制成1∶5组织悬液,加青、链霉素后,离心上清液0.5 mL;第3组将上述病料匀浆0.5 mL与小鹅瘟高免血清1 mL混合作用10 min后皮下注射。3 d后,第2组开始发病并全部死亡,第1,3组雏鹅未出现发病死亡。经鹅胚尿囊接种实验和雏鹅回归实验可初步诊断为小鹅瘟病毒。 

  4.3 细菌分离及初步鉴定 

  4.3.1 染色镜检 采集发病雏鹅新鲜病料(心血、肝、脾等组织)涂片,分别做革兰氏和瑞氏染色,置油镜下观察,瑞氏染色可见一定数量的两极浓染的短杆菌,革兰氏染色为阴性。 

  4.3.2 细菌分离 取病死鹅的肝、脾组织,分别接种于鲜血琼脂平板培养基、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基、肉汤培养基, 置37 ℃温箱中培养24 h后观察。结果在鲜血琼脂培养基上可见到中等大小的淡灰白色、圆形、湿润、露珠样小菌落,菌落周围不溶血,在麦康凯培养基上未见到细菌生长;在肉汤培养基中出现开始轻度混浊,4 d~6 d后液体变成清朗,管底有黏稠沉积物,振荡不分散,表面有灰白色菌环。取培养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两端钝圆,两极浓染的卵圆形小杆菌。 

  4.3.3 生化革兰氏阴性试验 结果为不液化明胶,产生硫化氢和氨,48 h内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甘露糖和单奶糖,产酸不产气,不发酵乳糖、山梨醇、鼠李糖和菊糖;MR,VR试验为阴性,靛基质阳性,过氧化氢酶和氧化酶均为阳性。 

  4.3.4 药敏试验 按常规纸片法对分离菌进行药敏试验,该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土霉素、氯霉素、林可霉素敏感。 

  5 诊断 

  通过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及实验室诊断结果,综合分析判断,可确诊为亚急性小鹅瘟,同时感染巴氏杆菌。 

  6 防控措施 

  病死鹅全部深埋,圈舍及饮水器、食槽彻底消毒。全群紧急注射小鹅瘟高免血清1 mL/只,用氟苯尼考按150 mg/kg体重全群饮水每天1次,连用3 d,林可霉素­壮观霉素按4 mg/kg~8 mg/kg体重肌肉注射,每天1次,连用3 d。经投药后第2天即停止死亡,3 d后,病鹅全部康复。 

  7 小结 

  该病鹅剖检时呈现出肠管如香肠状病变,这种变化多在亚急性小鹅瘟时出现。再结合发病时间为15日龄雏鹅,故确定亚急性小鹅瘟。 

  该群鹅在出壳时未注射小鹅瘟血清,鹅舍所在环境养鹅密度大,周围鹅舍时有小鹅瘟发生,致使该群鹅在15日龄时感染小鹅瘟。 

  巴氏杆菌是环境常在菌,鹅舍污染严重,消毒不严格,饲养密度高,潮湿、通风不良,雏鹅群抗病力差,体质虚弱,遇到天气突变或其它应激而发病。 

  应杜绝从疫区引进雏鹅。 

  雏鹅出壳后肌肉注射小鹅瘟血清,能很好地预防该病的发生。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