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4月,昌黎县某养貉场杨某带来一只临产前十天的病死母貉,经剖检变化、细菌培养,结合畜主的叙述,诊断为貉大肠杆菌性肠炎。
1、发病情况
病貉开始出现食欲减退,但是诸如鸡蛋等食物还能进食,如此维持了2~3天后食欲废绝,每天只饮少量的水。开始大剂量的给病貉注射磺胺类药物,治疗2~3天后无效死亡。
2、临床症状
病貉发病初粪便呈现为未消化的饲料样、病后2天开始出现黑色稀便,其中混有脱落的肠黏膜,气味腥臭,肛门松弛。鼻尖发干,两眼深陷,全身无力。
3、剖检变化
整个脏器发散出臭味,胆囊充盈,壁增厚;肝脏呈现深黑色;脾脏肿大;肠壁变薄,小肠内容物成粘稠状,大肠肠道大部分浆膜面、黏膜面出血,内容物呈黑色煤焦油状。
4、实验室诊断
无菌采集病死貉的肝、脾、小肠内容物以及子宫内胎儿病料接种于血琼脂平板,37℃培养24小时,形成圆形突起、光滑的灰白色菌落;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对生长后的细菌美蓝染色,初步诊断为大肠杆菌病。
5、治疗措施
5.1 控制饮食 病初要禁食,但应让患病动物少量多次饮水,最好让其自由饮用口服补液盐,早晚饮用VB6。病情好转时需给予无刺激性易消化食物,如肉汤、鸡蛋、淀粉糊等,逐渐恢复常规饮食。
5.2 控制和预防病原菌继发感染选用有效抗菌药物,如双锋霉素、阿莫西林等,及时通过药敏试验选用敏感药物。千万不要用对孕畜有刺激、催胎作用的药物,更不要盲目的止泻。
5.3 补充水分、电解质,防止酸中毒选用复方生理盐水、葡萄糖、碳酸氢钠注射液等。
6、分析与讨论
肠炎指肠黏膜急性或慢性炎症。临床上以消化紊乱、腹痛、腹泻、发热为特征。病因与胃炎多有相似之处。体内外的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弧菌及病毒等在动物体抵抗力降低时,都可成为肠炎病原菌。
本例中母貉的死亡可能是由于孕貉机体抵抗能力下降,导致子宫内胎儿的死亡,造成疾病的发生。为了预防此病的发生,一定要科学的饲养管理,提高貉的抗病力,再者就是注意环境的消毒,特别是临产母貉的环境消毒。而且在本病的高发季节,给貉添加肠道抗感染的药物。一旦发生本病,一定要科学的治疗,不要盲目的乱用药,否则不仅诱发耐药菌株的产生,延误治疗时机,而且增加成本,甚至导致病兽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