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霉菌毒素对畜禽的危害及防控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8-05  来源:伟嘉集团检测云中心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237
核心提示: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基质(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的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皆可产生。对畜禽造成很大危害的便是由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三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青霉菌属(主要分泌赭曲霉毒素、桔霉素等)、梭菌属(主要分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毒素、T-2毒素、Fumonisin毒素等)。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种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普遍认识的有上述7种。目前全世界饲料谷物中出现霉菌毒素的比例高达25%

霉菌毒素是某些霉菌在基质(饲料)上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的有毒二次代谢产物,毒素在谷物的生产过程、饲料的制造、贮存及运输过程皆可产生。对畜禽造成很大危害的便是由霉菌产生的霉菌毒素。一般而言,霉菌毒素主要是由三种霉菌属所产生:曲霉菌属(主要分泌黄曲霉毒素)、青霉菌属(主要分泌赭曲霉毒素、桔霉素等)、梭菌属(主要分泌呕吐毒素、玉米赤霉烯酮毒素、T-2毒素、Fumonisin毒素等)。迄今为止已经有超过300种霉菌毒素被分离和鉴定出来,普遍认识的有上述7种。

目前全世界饲料谷物中出现霉菌毒素的比例高达25%以上,对畜牧产业造成显著的经济损失外,部分霉菌毒素可经由食用肉或乳汁传至人类。全价料中霉菌毒素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单一能量饲料和蛋白饲料。

因此,养殖者应采取合理的措施来预防霉菌毒素的污染,以保护动物正常的健康、生产及食品安全。

霉菌毒素的危害:

霉菌毒素产生的临床中毒症状会因在饲料中的霉菌毒素种类、剂量、饲喂时间、霉菌毒素间的相互影响以及动物本身的品种、年龄及健康状况而有所不同。霉菌毒素对不同畜禽的危害列表如下:

注:高剂量的霉菌毒素能直接造成畜禽生长不均、表现差以及明显的临床症状;低剂量的霉菌毒素可导致免疫抑制,引起疫苗后反应强、抗体水平上不去、影响疫苗保护力、提高抗生素用量,间接的造成生长不均匀以及引发其它疾病。

预防措施:

1、饲料的防霉:

1) 严格控制饲料和原料的水分含量:一般要求玉米含水量应不超过14%;大豆及其饼粕等的含水量应不超过13%;

2) 控制饲料加工过程中的水分和温度:饲料加工后如果散热不充分即装袋、贮存,会因温差导致水分凝结,易引起饲料的霉变。

3) 注意饲料产品的包装、贮存与运输。

4) 使用饲料防霉剂:目前使用最广泛的是丙酸及其盐类,丙酸的防霉效果优于其盐类。

2、霉变饲料的处理与利用:

对于轻度霉变的饲料,丢之损失较大,可进行去毒处理与合理利用。根据饲料与原料的不同情况,可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 物理脱毒法:

水洗法——此法适用于籽实饲料的处理;

剔除法——把饲料中有霉变的部分挑除;

曝晒去毒法——此法主要用于秸秆饲料的去毒;

脱胚去毒法——此法主要用于玉米的去毒;

加热去毒法——霉菌毒素在加热加压的情况下才能使一部分霉菌毒素失活。

辐射法——紫外线不仅可以杀死霉菌的菌体,而且可使某些霉菌毒素分解破坏;

2) 化学脱毒法:霉菌毒素遇碱能分解而失活,故可采用氨、氢氧化钠、碳酸氢钠、氢氧化钙等进行处理。

3) 微生物脱毒法:使用某些微生物,利用其生物转化作用,使霉菌毒素破坏或转变为低毒物质。

4) 饲料添加霉菌毒素吸附剂脱毒:针对霉菌毒素的理化特性和在动物体内的代谢特性,可采用一些饲料添加剂按一定比例混入饲料产品中,使其在动物体内发挥吸附霉菌毒素的功效。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