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 正文

鸡吸虫病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15-02-15  来源:中国兽药114网  作者:旭日  浏览次数:145
核心提示:鸡吸虫病(Trematodosis)是由吸虫寄生于禽类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吸虫纲(Trematoda),复殖

鸡吸虫病(Trematodosis)是由吸虫寄生于禽类引起的一类寄生虫病。吸虫属于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吸虫纲(Trematoda),复殖亚纲(Digenea),是一类身体扁平、多细胞、缺肛门、无体腔的动物。复殖亚纲几乎全部是家畜、家禽及人类的内寄生虫,实际上可以侵袭宿主身体的所有的体腔和组织。

它们具有复杂的生活史,需要一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宿主。

病 原

(一)前殖吸虫病前殖吸虫病是由前殖科(Prosthogonimidae)前殖属(Prosthogonimus)的多种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的直肠、泄殖腔、腔上囊和输卵管内引起的,常导致母禽产蛋异常,甚至死亡。1.病原 虫体呈棕红色,扁平梨形或卵圆形,体长3~6mm,宽1~2mm。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腹吸盘在肠管分叉之后。两个椭圆或卵圆形睾丸,左右并列于虫体中部两侧。卵巢分叶,子宫有下行支和上行支。生殖孔开口于虫体前端口吸盘左侧。虫卵呈棕褐色,椭圆形,一端有卵盖,另一端有一小突起,内含一个胚细胞和许多卵黄细胞,虫卵大小为22~29μm×12~15μm。2.生活史 成虫在寄生部位产卵,卵随粪便排到体外,落入水中,被第一中间宿主淡水螺类吞食,在其肠内孵出毛蚴,钻入螺肝发育为胞蚴,再由胞蚴发育为尾蚴;尾蚴离开螺体,进入水中,钻入第二中间宿主蜻蜓的幼虫和稚虫体内发育为囊蚴,禽类啄食带有囊蚴的蜻蜓幼虫或成虫即被感染,经1~2周发育为成虫。

(二)棘口吸虫病棘口吸虫病是由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棘口属(Echinostoma)的吸虫寄生于鸡、鸭、鹅等禽、鸟类直肠和盲肠内引起的。1.病原 卷棘口吸虫(E. revolutum) 虫体呈淡红色,长叶状,体表有小刺。虫体大小为7.6~12.6mm×1.26~1.6mm。头襟发达,具有头棘。口吸盘位于虫体前端。两个椭圆形睾丸前后排列于体中部后方,生殖孔位于肠管分叉后方、腹吸盘前方。虫卵呈金黄色、椭圆形,大小为114~126μm×64~72μm,一端有卵盖,内含一个胚细胞和很多卵黄细胞。宫川棘口吸虫(E. miyagawai) 大小为8.6~18.4mm×1.62~2.48mm,两个睾丸呈椭圆形,分叶。除禽、鸟类外,亦可寄生于哺乳动物和人。其他形态结构与卷棘口吸虫相似。2.生活史 棘口吸虫的发育需要两个中间宿主,第一中间宿主为折叠萝卜螺、小土蜗和凸旋螺,第二中间宿主除上述3种螺外,尚有半球多脉扁螺、尖口圆扁螺和蝌蚪。成虫在禽的直肠或盲肠内产卵,虫卵随粪便排到外界,落入水中的卵在31~32℃条件下仅需10d即孵出毛蚴;毛蚴进入第一中间宿主后,约经32d先后形成胞蚴、雷蚴、尾蚴;尾蚴离开螺体,游于水中,遇第二中间宿主即钻入其体内形成囊蚴。终末宿主禽类吃入含囊蚴的螺蛳或蝌蚪后而遭感染。囊蚴进入消化道后,囊壁被消化,童虫逸出,吸附在肠壁上,约经16~22d即发育成成虫。

(三)背孔吸虫病背孔吸虫病是由背孔科(Notocotylidae)背孔属(Notocotylus)的吸虫寄生于鸭、鹅、鸡等禽类盲肠和直肠内引起的。虫体种类很多,常见的为细背孔吸虫(N. attenuatus),在我国各地普遍存在。1.病原 细背孔吸虫呈淡红色,体细长,两端钝圆,大小为2~5mm×0.65~1.4mm。只有口吸盘。腹面有3行呈椭圆形或长椭圆形的腹腺。两个分叶状睾丸,左右排列于虫体后部。卵巢分叶,位于两睾丸之间。生殖孔开口于肠分叉后方。虫卵大小为15~21μm×12μm,两端各有1条卵丝,长约0.26mm。2.生活史 成虫在宿主肠腔内产卵,卵随粪便排到外界,在适宜的条件下,经3~4d孵出毛蚴。遇到中间宿主圆扁螺后毛蚴钻入其体内,发育为胞蚴、雷蚴和尾蚴。成熟尾蚴在同一螺体内或离开螺体,附着于水生植物上形成囊蚴。禽类因啄食含囊蚴的螺蛳或水生植物而遭感染,童虫附着在盲肠或直肠壁上,约经3周发育为成虫。前殖吸虫病:虫体扁平常呈梨形或椭圆形,大小不等,长1.35~9毫米,宽0.17~4.0毫米,呈红褐色流行病学(1)前殖吸虫病 前殖吸虫病多呈地方性流行,其流行季节与蜻蜓的出现季节相一致,多发生在春季和夏季。家禽感染多因到水池岸边放牧时,捕食蜻蜓而引起;同时,含虫卵的粪便落入水中,造成病原散播。(2)棘口吸虫病 棘口吸虫病在我国各地普遍流行,对雏禽的危害较为严重。家禽感染主要是采食浮萍或水草饲料,因为螺与蝌蚪多与水生植物一起孳生。

临床症状

(1)前殖吸虫病 感染初期,患禽外观正常,但蛋壳粗糙或产薄壳蛋、软壳蛋、无壳蛋,或仅排蛋黄或少量蛋清,继而患禽食欲下降,消瘦,精神萎靡,蹲卧墙角,滞留空巢,或排乳白色石灰水样液体,有的腹部膨大,步态不稳,两腿叉开,肛门潮红、突出,泄殖腔周围沾满污物,严重者因输卵管破坏,导致泛发性腹膜炎而死亡。(2)棘口吸虫病 轻度感染仅引起轻度肠炎和腹泻。严重感染时引起下痢,贫血,消瘦, 生长发育受阻,甚至发生死亡。(3)背孔吸虫病 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导致肠粘膜损伤、发炎,患禽精神沉郁,贫血,消瘦,下痢,生长发育受阻,严重者可引起死亡。(4)后睾吸虫病 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患禽表现贫血,消瘦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常引起死亡。

病理变化

(1)前殖吸虫病 输卵管发炎,粘膜充血、出血,极度增厚,后期输卵管壁变薄甚至破裂。腹腔内有大量浑浊的黄色渗出液或脓样物。(2)棘口吸虫病 剖检可见出血性肠炎,肠粘膜上附着有大量虫体,粘膜损伤和出血。(3)背孔吸虫病 由于虫体的机械性刺激和毒素作用,导致肠粘膜损伤、发炎,患禽精神沉郁,贫血,消瘦,下痢,生长发育受阻,严重者可引起死亡。(4)后睾吸虫病 剖检可见胆囊肿大,囊壁增厚,胆汁变质或停止分泌;胆管发炎,管腔狭窄甚至堵塞。组织变化可见间质性肝炎,血管内可见吸虫幼虫。诊断鉴别一般是以在粪便中发现有盖的吸虫卵为依据,流行病学资料和临诊症状可作为参考。虫卵检查的方法以反复水洗沉淀法为效果最好。死后诊断可对病禽或禽尸作病理剖检,在其体内发现吸虫即可确诊。

防治措施

(一)治疗现代化关闭式的饲养管理方式使大多数鸡很少发生吸虫感染。然而开放式的养禽场中可能感染吸虫,尤以养鸭场常常严重感染多种吸虫,并造成相当严重的危害,应进行及时治疗。南方禽类感染吸虫较北方禽类严重。对于寄生于禽眼内的各种嗜眼吸虫,可应用75%~90%酒精滴眼。该药虽对局部有刺激性,但可自愈。

(二)预防对病禽进行有计划的驱虫,驱出的虫体和排出的粪便应严格处理,采取堆积发酵法杀灭虫卵,这样可以从根本上杜绝传染来源。由于所有的禽类吸虫都至少需有一种螺蛳作为中间宿主,所以预防禽类感染吸虫的主要措施是控制或消灭这些软体动物,或使禽类避开吸虫的流行区,选择尽可能地远离河流和沼泽地的地方饲养家禽,或采取关闭方式饲养家禽。防制中间宿主螺蛳(陆地螺或水生螺),可采用开沟排水,改良土壤或是用化学药剂杀灭。例如有效的灭螺剂有硫酸铜(或胆矾粉)粉剂或结晶,低浓度2×10-5~1×10-4的硫酸铜对多种水生螺的幼螺或成螺有效,较高浓度对螺卵也有效。硫酸铜的缺点是与淤泥中的各种有机物质和无机物质结合而发生沉淀,并且对一些鱼和植物也有不利影响。另外,多聚乙醛以及乳化的氯硝柳胺等都是很有效的灭螺剂。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