氟是动物正常生长所必须的微量元素之一,适量的氟对机体牙齿和骨骼的钙化、神经兴奋性的传导和酶系统的代谢等均有促进作用。但过量的氟以各种途径进入动物体后,会对骨骼、牙齿、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产生一系列不良影响,导致氟中毒,出现相应的临床症状,常见为氟斑牙和氟骨症。氟中毒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中毒病,其危害很大,直接影响着人类的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
1 发病原因
1.1 地质环境原因
氟在地壳表面分布不均,许多国家的一些自然高氟地区的牧草、饮水含氟量较高,长期饲用这种牧草、饮水易引起动物氟中毒。我国的高氟地区较多,如西北地区的部分盆地、盐碱地、盐池及沙漠的边缘地下浅层水和部分沿海地区地下深层水含氟量较高。
1.2 饲料加工因素
据报道,大多数磷矿石含氟量高达9000~14000mg/kg,用高氟地区的动物加工的骨粉,其含氟量达4000mg/kg。饲用磷酸盐生产厂家在生产过程中不脱氟或脱氟不彻底是造成目前动物氟中毒的主要原因。
1.3 工业氟污染
工业“三废”中含氟的废气是危害畜牧业最严重的一种氟污染,见于使用含氟矿石为原料或助溶剂的工厂。主要为炼铝厂、氟化盐厂、磷灰厂、炼钢厂、炼锡厂和陶瓷厂等,它们可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被污染地区的饲用植物等含氟量都较高,可对放牧动物构成潜在威胁。据报道,污染水域生产的鱼料含氟量高达1000mg/kg,大约为非污染区的5倍。
2 临床症状
急性氟中毒在生产中较少见到,临床上常见的一般多为慢性氟中毒。如果一次性大剂量地摄入氟化物后,氟可立即与胃酸作用,产生氢氟酸,直接刺激胃肠道粘膜,引起炎症。大量氟被吸收后迅速与血浆中的钙离子结合形成氟化钙,动物由此会出现低血钙症,其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肌肉震颤、瞳孔放大、感觉过敏和不断咀嚼等神经症状,严重的发生抽搐和虚脱而死。慢性氟中毒主要表现为牙齿和骨骼的损害,出现跛行以及僵硬和疼痛的步态,并且伴有骨质增厚,容易骨折等症状。动物的牙齿最初出现色素沉积或带状斑纹,呈水平排列,进而发生牙齿磨损和破裂,导致不能采食和咀嚼,采食量减少。以下为几种动物发生氟中毒时的临床表现:
2.1 家禽
肉鸡、肉鸭慢性氟中毒症状为:食欲减退,生长迟缓,羽毛无光泽;体瘦,腿软乏力,关节肿大,步态不稳,出现运动障碍;严重的跗关节着地,两脚呈“八”字形外翻,跛行或瘫痪;采食困难,粪便稀薄,最终昏迷衰竭而死。
产蛋鸡产蛋量下降8%~85%,蛋重逐渐变小,蛋壳易破碎,沙壳蛋、畸形蛋增多,甚至出现无壳蛋。氟中毒严重时鸡只精神沉郁,冠、髯苍白,羽毛松软、易折断。种鸡长期氟中毒,会使受精率、孵化率明显下降,出现畸形胚、死胚,刚出壳的雏鸡腿部骨骼会变形,其死亡率明显升高。
产蛋鸭主要表现为:双脚划水无力,站立不起,腿向后伸直,出现呼吸困难症状的鸭半小时左右死亡。氟中毒可使产蛋鸭群产蛋率急剧下降10%~50%,受精率、孵化率下降约10%。
2.2 牛
牛慢性氟中毒时被毛枯燥无光,渐进性消瘦,体温正常;稍严重的精神委顿,采食缓慢,反应迟钝,弓背缩腹,行走强拘,跛行,四肢关节触压有痛感;牛的门齿失去光泽,中间有黑色条纹及凹陷斑,左右对称,牙齿松动,臼齿过度磨损,呈左右对称的波状及台阶状,采食困难。
2.3 猪
氟中毒的猪体温正常,初期食欲减退,排干粪,四肢无力,强行站立,东摇西晃,很快卧倒,怕与人接触,见人尖叫,后期食欲废绝,腿骨肿大;泌乳母猪产乳量下降,怀孕母猪流产、早产或产弱胎、死胎,最后瘫痪、消瘦而死。
2.4 兔
兔氟中毒初期食欲减退,鼻干,精神不振,四肢无力,喜卧,不动,低头耷耳,怕人接触,见人向后缩退,有时发出尖叫。后期食欲废绝,腿骨肿大,卧地不起。
2.5 绵羊
绵羊氟中毒初期,一前肢或一后肢跛行,食欲减退,关节变形,脊柱弯曲,后期卧地不起,背毛粗乱,体质消瘦,牙齿变形、脱落,齿面粗糙变黄,上有黑色斑纹。
2.6 梅花鹿
梅花鹿主要表现:初期四肢运动不太灵活,继而腕关节逐渐肿大,运步时四肢僵硬,随后渐渐在管骨、面骨、下颌骨、额骨等部出现大小不等的包块,触之无热感,且较硬无游动感,严重的出现扒窝,咀嚼困难,采食量减少,生长迟缓,呈进行性消瘦。
3 诊断
3.1 病史调查
有采食高氟饲料或摄食氟化物的病史。
3.2 临床特征
急性中毒:有胃肠炎和神经机能障碍的临床特征,有肠粘膜、内脏器官出血的剖检变化。
慢性中毒:有长骨变形的临床特征,有长骨、肋骨柔软,肋骨和肋软骨结合部呈串珠样肿胀等剖检变化。
3.3 鉴别诊断
急性中毒要与鸡新城疫、脑脊髓炎等鉴别;慢性中毒要与钙、磷缺乏症鉴别。
4 综合防治
氟中毒的防治原则,在于减少氟的摄入,加速氟的排泄,减轻症状,改善体征,促进机体的恢复。
4.1 重视动物慢性氟中毒的早期诊断
动物氟中毒病期长,对动物生长发育有较大的危害,因而,早期诊断显得尤为重要。大量研究表明,骨骼、牙齿的异常变化及骨氟含量的测定是诊断中毒的可靠指标,但不是早期诊断指标;血氟、尿氟、指(趾)氟、蹄甲氟、爪氟含量是早期诊断慢性氟中毒的主要参考指标;生化指标中CI、HYP、SA、GAG的含量以及CKP活性的变化,可作为慢性氟中毒的早期比较可靠的敏感指标。为了早期确诊、及时治疗和预防动物慢性氟中毒,应将以上指标综合分析,并结合流行病学进行调查及临床观察。
4.2 防止工业氟污染
在工业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三废”,必须加以无害化处理,避免污染饮水、饲料和土壤,保护环境,甚至可回收氟废气,变废为宝,造福人类。
4.3 改换水源和降低饮水含氟量
改换水源是废弃原来含氟高的水源,寻找含氟量低的水源。降低饮水含氟量就是采用某些化学药品,或物理学方法,使水源中氟浓度降低。
4.4 更换饲料,严禁继续摄入高氟饲料
停喂含氟量高的饲料,换用符合标准的全价配合饲料。换用的饲料中可添加适量的钙剂(如乳酸钙、硫酸钙或葡萄糖酸钙)、硫酸铝或氯化铝等,缓解氟中毒症状。
4.5 补充营养
营养缺乏能影响氟中毒的发生和程度,营养不良能对氟中毒起到协同作用。所以在提供平衡膳食的基础上适量补充优质蛋白,会增强机体的抗氟中毒的能力。此外,人及动物实验表明,补充能量型食物以及维生素C、维生素D等均有一定的缓解氟中毒的作用。
4.6 利用中草药调整机体的生理功能
近年来我国学者针对慢性氟中毒病的发病机理和综述病因,从治本的观点出发,开展了利用中草药防治动物氟中毒的工作,制定出了以补肾壮骨、活血化瘀和利尿排氟为主的治疗原则。另外,许多研究者在不同动物试验中也都证实许多中草药(如黄芪、木瓜、防己、乌头、杜仲、当归等),均有增加机体尿排氟量和粪排氟量,减轻氟中毒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