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文章 » 疾病诊治 » 其他 » 正文

大熊猫腹泻及其防治原则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1-06  来源:动物医学进展  作者:信风  浏览次数:1398
  研究表明,因病死亡是大熊猫种群数量减少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又以消化系统疾病最为严重,这与大熊猫消化系统的结构有很大关系。大熊猫在分类学上属于食肉目动物,其消化器官和消化酶至今仍保留着许多食肉动物的构造特征,消化道粗短而简单,没有食草动物细长的肠道和复杂的胃或发达的盲肠,消化纤维素的酶和细菌微生物少等。因此,大熊猫难于消化竹子中的粗纤维素,大量采食粗硬而不易消化的竹子,很容易对消化道造成损害。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消化道内正常菌群失调时,各种致病微生物乘机侵入而导致消化道疾病发生。腹泻则是其最常见的临床表现,严重影响其营养吸收和生长发育,乃至使动物丧失其繁殖能力,甚至造成死亡。 
  1 病因和发病机制 
  腹泻的原因多种多样,中医认为如外感寒湿,证见排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至水样,治以实脾利水,芳香化浊。如湿热或暑湿,证见排泄痛,泻下急迫,粪色黄褐而臭,治以清热化湿。如食滞胃肠,证见腹痛肠鸣,泻下粪便臭如败蛋,伴有不消化之物,不思饮食,治以消食导滞。如脾胃虚弱,证见粪便时溏时泻,水谷不化,饮食减少,腹胀等,治以健脾益气[1]。 
  根据西医观点,对其主要病因与发病机理概括如下: 
  1.1 感染性腹泻 
  由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的腹泻叫感染性腹泻。感染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因,常见病原有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病原体吸附于肠黏膜表面,侵入肠黏膜或通过产生毒素引起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蛋白质、黏液渗出,同时炎症刺激肠运动加快,造成腹泻[2]。 
  1.1.1 细菌性感染 大多数病例为消化道菌群比例失调造成的,其特征是发病快、腹泻频次高。主要有以下9种。 
  (1)致泻性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与肠道疾病有关的大肠埃希菌,统称为致泻性大肠埃希菌。包括肠毒素性大肠埃希菌(Enterotoxaemia Escherichia coli,ETEC)、致病性大肠埃希菌(Enter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EPEC)、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nter hemorrhagic Escherichia coli,EHEC)、侵袭性大肠埃希菌(Enteroinasive Escherichia coli,EIEC)和黏附性大肠埃希菌(Enter aggregative Escherichia coli,EAEC)。致泻性大肠埃希菌为条件性病原菌,是引起大熊猫以腹泻症状为主的肠道疾病的主要病原菌之一。当气候变化或食物变换时,机体抵抗力下降,大肠埃希菌便会在肠道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引起肠道黏膜炎症并导致腹泻,严重时造成死亡。汪开毓等[3]从一只腹泻死亡的亚成体大熊猫体内分离到1株致病性大肠埃希菌。 
  (2)克雷伯菌(Klebsiella)。能引起大熊猫腹泻的主要有肺炎克雷伯菌(K.pneumoniae)和催产克雷伯菌(K.oxytoca)。肺炎克雷伯菌的致病性与它产生的有毒代谢产物有关,对大熊猫的致病性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引起大熊猫肠炎,主要表现为腹泻等临床症状;另一种是引起败血症,在病初仍为肠炎的症状,若不及早诊断和治疗,就会进一步发展为败血症。邬捷等(1988)从2例患出血性肠炎大熊猫体内和粪便中分离出作为致病菌的肺炎克雷伯菌。之后,很多人均先后从大熊猫出血性肠炎中分离出该菌[4]。王成东等[5]从2只分别患急性腹泻的大熊猫体内分离出3株催产克雷菌。近年来在大熊猫的腹泻粪便中频频检出克雷伯菌,说明该菌对大熊猫腹泻有一定致病作用,在一定条件下也可成为主要致病菌,是继大肠埃希菌之后的又一重要病原菌。 
  (3)产气荚膜梭菌(Clostridium perfringens)。该菌分布广泛,是多种动物的病原菌,主要通过消化道和伤口感染,由所产生的外毒素及部分酶致病。其毒素有12种,其中α,β,ε和ι 为主要致死性毒素。按毒素对动物的病原性特点,可将本菌分为A,B,C,D,E和F 6型[6]。尤其是C型和B型菌的致病性更强。A型菌常引起人和动物气性坏疽、食物中毒及牛和猪的肠毒血症。陈永林等[7]报道一例大熊猫感染A型产生荚膜梭菌后发生腹泻,最终由于肠毒血症而导致死亡。 
  (4)β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其致病力与它产生的毒素和酶有关,如溶血素,杀白细胞素,链激酶和DNA酶等[6]。张志和等[8]通过粪便菌群检测,确诊一例由β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大熊猫腹泻。β溶血性链球菌主要引起各种动物及人的化脓性疾病,而大熊猫幼仔感染该菌后,主要表现为腹泻,并无体温升高等其他反应,这是否与大熊猫不是该病原菌的易感动物而致其发生较为特殊的临床症状有关或是其他原因,尚需进一步研究。 
  (5)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Yesinia enterocolitica)。该菌分布广泛,野生动物、家畜、鸟类、两栖类及水源中都能分离到本菌,可经口感染,是近年来研究较为广泛的人畜共患菌,可以引起肠胃炎、严重腹泻等肠道疾病,还能引起呼吸道、心血管系统、骨骼、结缔组织和全身性疾病。在患肠道疾病的大熊猫中,小肠结肠炎耶尔森菌的检出率有所升高,该菌严重威胁着大熊猫,特别是幼体和亚成体的生存。叶志勇等[9]从一例患急性肠炎的亚成体大熊猫的水样稀便中分离到该菌。 
  (6)空肠弯曲杆菌(Campylobacter jejune)。为条件致病菌,可致人的肠炎和幼龄动物下痢、腹泻等症状,多种动物携带此菌,主要通过消化道传播。当气候寒冷、饲养管理不善、动物抵抗力降低的情况可引起动物发病。王强等[10]在一例大熊猫腹泻的粪便中分离到该菌。 
  (7)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为条件性致病菌,分布广泛,常引起家畜、家禽败血症、肺炎、化脓灶、肠炎、乳房炎和流产等。其致病性与细菌产生的多种毒素有关,其中外毒素A是其主要的毒力因子。陈永林等[11]报道了一例大熊猫腹泻,认为铜绿色假单胞菌是此病的病原,在水样稀便中可以查到该菌,几乎呈纯培养。 
  (8)亚利桑那菌(Salmonella arizona)。亚利桑那菌较为少见,曾在爬行动物、哺乳类动物和人类中分离过,可引起肠炎,严重时可导致死亡,疾病的发生可能与细菌的侵袭力和内毒素等因素有关。雷蕾等[12]从80日龄大熊猫幼仔的腹泻稀便中分离到该菌。说明亚利桑那菌也是引起大熊猫腹泻的病原菌之一。 
  (9)嗜水气单胞菌(Acrimonies hydrophilic)。该菌可引起软体动物、淡水鱼类、两栖类、爬行类、鸟类及哺乳类动物等多种动物全身败血症或局部感染,并常致动物死亡。该菌的致病性与相关毒力因子关系密切,目前已发现的毒力因子有外毒素、蛋白酶、S层、菌毛、转铁蛋白和外膜蛋白等,然而更多的报道指出,嗜水气单胞菌所产生的外毒素是重要的致病因子。已确定的外毒素有气溶酶、溶血酶、溶血毒素和细胞毒素肠毒素等[13]。王永贤等[14]从腹泻的大熊猫粪便中首次分离到该菌。 
  1.1.2 病毒性感染 由病毒引起的腹泻发病急,病死率高,有传染性,危害大。研究证实,能引起大熊猫腹泻的病毒有犬瘟热病毒、犬冠状病毒、犬细小病毒和犬腺病毒等。 
  (1)犬瘟热(Canine distemper)。是由犬瘟热病毒(Canine distemper virus,CDV)引起的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以急性出血性肠炎为主要特征,是当前对我国养犬业、毛皮动物养殖业及野生动物保护业危害最大的疫病之一,常引起大批犬、貂、狐等动物发病,老虎、豹、猕猴、小熊猫、大熊猫也能感染,病死率30%~80%。张振兴等(1983)、胡贵学等(1997)相继报道了大熊猫发生CDV感染,李金中等[15]采用基因序列分析确诊2例大熊猫感染CDV而发生腹泻并导致死亡。高凤山等[16]又用联合PCR诊断再一次确诊为CDV感染。 
  (2)犬冠状病毒病(Canine corona virus disease)。是由犬冠状病毒(Canine corona virus,CCV)引起的犬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之一,它既可单独致病,又可与犬瘟热病毒、犬细小病毒、轮状病毒和产气荚膜梭菌等混合感染,呈急性胃肠炎综合征,临床表现为剧烈的呕吐、腹泻。CCV的感染宿主广泛,可引起犬、貂和狐等动物发病,大熊猫也是CCV的感染宿主之一。Monika S A等对卧龙保护区大熊猫进行了血清学等调查,结果发现大熊猫体内有CCV抗体。何爱华等从腹泻大熊猫粪便中检出冠状病毒,但两者均未从大熊猫体内分离到病毒。胡桂学等[17]应用联合PCR法诊断一例CDV和CCV混合感染引起的腹泻,之后又从形态学、理化学、免疫学和基因水平上证实分离病毒为CCV。  
 
 
[ 文章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推荐图文
推荐文章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