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分析预测(猪) » 正文

我国生猪产业进入转轨期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6-09-11  浏览次数:439
去年下半年以来,我国生猪生产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困难局面。主要表现为生猪价格大跌,养猪亏损,而且首次出现了散养与规模养猪同时亏损的现象,生猪存栏近10年来首次出现负增长。面对这种局面,各级主管部门积极行动,广泛开展调研,提出建议措施,初步形成了共识。造成当前养猪业大起大落的主因是供大于求,次因是动物疫病干扰。如此波动标志我国生猪产业已进入转轨期,只有在宏观调控的层面上处理好数量与质量、增收与发展的关系,对生猪产业的养殖结构、饲料结构、利益结构进行全面调整,对国家的产业扶持政策与农民利益保障机制进行通盘规划,才能推动我国生猪产业安全跨越转型期,使整个产业跃升到一个新水平。
近20年来,我国养猪业三四年一个波动周期,但这次波动与以往有质的区别。经过“十五”期间快速发展之后,我国生猪供求关系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全国猪肉市场由供需平衡转变为供应相对充足和阶段性、结构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催生这一局面的根源在于我国生猪产业结构的变化。一是区域结构有所变化。传统优势区域产能增强,“两湖”“两广”冀鲁豫川的生猪出栏占全国的近70%;新的产区攻势强劲,如东北地区已形成生猪南下之势。这会导致饲料供应紧张、调运成本增加,地区竞争加剧。二是产能结构有所变化。前几年,由于生猪养殖业在畜牧业中位势突出,各级政府导向,社会资金涌入,规模养殖场增长迅猛,出栏量已占全国总量的1/3。河北建成年出栏万头以下的规模猪场1700多个,万头以上的规模猪场80多个。规模猪场的投产,增加了总出栏,导致供应相对过剩。与此同时,50头以上的农民规模养殖户发展缓慢,而10头左右的小规模养猪户仍占主要份额。由于他们在效益不好时的“随时下马”,形成跌价———出栏———再跌价———再出栏的恶性循环。三是疫病干扰明显增加。2003年以来两次重大禽流感疫情,使得猪肉消费猛增,养猪效益看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连续两年的高价位。而去年四川的猪链球菌疫情,又将部分地区的猪肉消费送入低谷。今年进入8月,各地猪价有所回升,但生猪产业深层次的矛盾依然存在。
我国在世界主要生猪生产国中“数量最大,速度最快,水平最低”,目前这种局面使我们不得不审视我们的发展模式,不得不考虑如何由数量增长型转向质量效益型。要确立这样的观念:生产发展水平要与加工与消费水平同步,实行总量控制;数量增长水平要与质量提升水平同步,实行效益生产。近几年来,一方面因生猪品质等原因,我国生猪产品出口连年下降,另一方面一些经过无公害认证的产地和企业,在价格低谷时其产品依然供不应求。目前的市场形势告诉我们,不能等着数量饱和了才考虑质量问题,生猪产业,质量第一。而确保质量,就要确保养殖者的投入积极性,就要解决好三个问题。一是养殖收益问题。目前在整个生猪产业链中,从生产源头到产业终端,市场风险率逐渐减小,利润率却逐渐加大。据农业部畜牧业司调查,目前,经营一头生猪,生产者亏损42元,活猪流通盈利2.5元,加工盈利7元,猪肉零售盈利106元。二是养殖规模问题。对于靠养猪增收的农民规模养殖户,应制定政策给予扶持,使之逐步成为稳定的养殖户,否则忽上忽下对其技术提高、对市场的稳定都不利,最终难以获得稳定的收益。三是产业服务问题。由于市场不稳,合作经济组织或协会难以成长。据有关部门对14个省28个自然村的调查,只有2个村通过合作组织与加工企业签订了收购合同。而目前的信息服务特别是市场预警机制难以发挥指导作用,反应滞后。活猪批发市场、生猪屠宰点又效率低下,而有利于分散风险的期货市场还没有建立起来。
我们到底应该建立一个怎样的生猪市场体系?农业部畜牧业司今年以来对我国生猪生产的转型进行了大量调研,提出一系列措施建议。记者看到,像实现猪肉风险贮备制度、实施良种繁育财政补助、建立行业稳定发展基金、确定生猪生产的总体增长速度和猪群比例结构、加大对养猪专业合作组织的财政补贴规模、鼓励合作社或大型猪场投资建设生猪屠宰企业和批发市场、引导和鼓励龙头企业与中小农户签订订单生产合同这样一些建议,正是养殖者望眼欲穿的。他们说,有新农村建设的东风,有20年产业发展的基础,这些措施落实好了,就是一片新天地。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