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行情 » 分析预测(猪) » 正文

从近两年肉价的变化看生猪发展模式的转变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07-08-17  浏览次数:296
2006年上半年,我市生猪市场价格低迷,养猪基本处于亏损状态。5月,仔猪价格一路下滑,跌破2元/斤,达1.8元/斤,创历史低位。

2007年,生猪价格开始回升。5月,国内市场的猪肉价格突然出现了持续上扬的趋势。7月,突破10元/斤,达13元/斤,创历史新高。仔猪价格也一路飙升至8元/斤以上,是2006年最低价的4倍以上。

为何在短短的一年时间内,生猪市场价格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众所周知,引起当前肉价上涨的原因是市场猪肉供不应求。之所以会出现市场猪肉供不应求,是因为去年市场价格低迷,众多养猪农户均有所亏损,出现了“不养不折本,养了反而折本”的情况。一部分农户就干脆一不做二不休,在将饲养的生猪低价处理后,又将母猪淘汰,并且不再补栏。其他农户也随之跟风将大量母猪淘汰,使母猪、生猪的存栏量均大幅下降。1—6月,我市生猪存栏107.8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13.3万头。

当前我市生猪生产虽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还处在以农户家庭散养为主的模式之下,产业化的程度并不高,这种生产经营方式具有一定的盲目性,生产的规模也就不具可控性。在价格上涨时,农户养猪会一哄而上;在价格下跌时,农户养猪又会一哄而下。这将使养猪的农民无所适从,让猪肉市场供求矛盾反复发生。同时生猪散养模式也不便于有关部门加强生猪疫检和疫病的防治,生猪生产经营的风险也很大。一旦暴发疫情涉及到千家万户,控制的成本和难度都很大,如果失控就会造成生猪生产的严重损失,出现猪肉市场供应不足,引起价格上涨,很容易陷入“市场低迷、亏本销售、存栏减少——供不应求、价格上涨、一哄而上、存栏增加—— 肉价再次下跌”的恶性循环。

要想避免陷入这种恶性循环,就得从生猪生产的模式转换上寻求出路.中国兽药114网。世界上一些农业先进国家或地区的生猪生产早已走上了产业化道路,形成了规模经营,从生猪饲养、出栏、宰杀直到猪肉包装,再到送往超市、饭店,都是“一条龙”式的作业。由于是“规模经营”而不是“家庭散养”,其生产经营的规模也就更易于按照预测的市场需求量来调控,从而避免生产的盲目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市场供求平衡,保持肉价相对稳定。同时,也可节省生产经营成本,减少了浪费和污染的环节,更便于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疫检、质检等方面的监管,降低其生产经营的风险,减少因疫情造成的经济损失和由此带来的市场需求不足。

因此在生猪生产上进一步加大推进产业化的力度,从而不断提高生猪生产的产业化程度,既是解决当前猪肉市场供需矛盾的迫切需要,也是避免生猪生产出现恶性循环的有效途径和长远之计。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企业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 行情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违规举报 ]  [ 关闭窗口 ]

0条 [查看全部]  相关评论

 
相关行情
推荐行情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版权隐私 | 付款方式 | 免责申明 | 联系方式 | 关于我们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豫ICP备1802024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