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CPI连续四个月越过百分之三的调控红线时,此起彼伏的涨价新闻开始占据媒介的重要版面,成为热门话题。牛奶、方便面、中式快餐、月饼...涨价风潮从猪肉开始,正在向食品的各个种类传导和蔓延。
在上海拥有70多家门店的巴比馒头这段时间以来因为猪肉价格的上涨,连续几个月出现了亏损。巴比馒头的创始人刘会平告诉第一财经记者,从5月份开始,猪肉调价的通知就像雪片般接二连三的飞来,每隔几天,公司都会收到供货方发来的调高价格的传真。
巴比馒头每天的用肉量在150公斤左右,从5月份到现在,刘会平订购的猪肉价格上涨了60%左右,也就是每斤涨了5元钱,一个月下来,仅成本就增加了几十万。为了维持企业的正常运转,刘会平不得不做出了调整馒头价格的决定。6月末,巴比肉包每只上涨了1毛钱,预计8月份会再度调价。价格上涨的还有将猪肉作为主要原材料的中式快餐,根据中国快餐联盟透露的消息,从8月1日起,部分全国连锁的中式快餐知名品牌已经联合涨价,提价产品则主要涉及到含肉的菜品。
目前在上海市场,除了熟肉产品外,各种奶制品、豆制品、食用油、方便面等食品均不约而同地提高了售价。一些嗅觉敏锐的观察者早已发现,食品原材料涨价所释放的影响力正逐渐向衍生行业辐射,并在下游各环节慢慢放大,连锁式涨价正步步紧逼,“目前中国正处于通货膨胀前期”,成为部分经济学家的郑重提醒。值得注意的是,一直极少发声的国家发改委本周一出招纠偏,严控政府提价措施出台。发改委要求,凡CPI平均涨幅已突破当地预期调控目标较多的地方,年内原则上不得出台除促进节能环保外的政府调价新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