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全国性生猪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市的猪肉价格出现反弹,肉价的反弹,引起了部分副食品价格的上升,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从猪肉价格看我市物价形势
今年上半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着又好又快的好势头,物价总水平涨幅虽有所扩大,但总体运行平稳,且在可调控之内。自6月份以来,受全国性生猪供应紧张、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市的猪肉价格出现反弹,肉价的反弹,引起了部分副食品价格的上升,物价上涨的压力加大,价格结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记者近日与市物价部门一起进行了专题调研。
物价适度上涨,与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基本适应
上半年,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达到3.43%,为近几年最高点。这个价格指数虽然没有超出全省物价指数3.5%的目标,但已超出年初预期控制目标的0.43%。对这一现象,市物价局的负责同志认为,今年以来我市的物价总水平有所上涨,这是经历了近十年的价格低幅运行之后,在市场规律作用下出现的恢复性上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基本适应。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物价有所回升,是市场规律和价值规律作用的结果。在市场机制下,随着经济发展、居民水平的提高,经济结构的调整,由供求关系引起的价格涨落,是经常的,也是必然的。上半年,我市的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有所抬高,主要是粮油肉蛋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的拉动。这种价格上涨是结构性的,是成本推动、市场供求发生变化的结果,是适度调控下市场规律发挥作用的正常反映。
物价适度上涨,为化解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一些价格矛盾提供了有利条件。突出表现在农民增收方面,猪肉、鸡蛋、粮油等农副产品价格已连续多年在低价位运行。记者在调查中发现,在受全国性生猪供应紧张、价格上涨影响的情况下,当前养殖户积极性明显提高,饲养户每头生猪一般赢利在350-450元之间,饲养一只蛋鸡每产一公斤鸡蛋赢利1元左右。2007年同期生猪出栏量18.4万头,生猪养殖增收6440多万元。一位长期规模养殖的饲养户说:“今年饲养虽然赢利了,但是这些赢利只能弥补前几年的亏本。”随着国家对农民增收政策的实施,加大对粮、猪等直补的力度,继续以最低收购价托市收购小麦等,这样农民的人均现金收入也会有一个明显的增加。
下半年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很多,群众感受明显
稳定物价是宏观调控的四大目标之一。下半年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仍然很多:国际市场原油、有色金属、粮食、大豆等大宗商品价格的波动;人民币汇率的变化和货币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趋势;股票市场是否震荡;秋季农作物的丰歉等,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下半年的物价走势产生重大的影响。由于生猪生产的恢复至少需要6至9个月的时间,按照目前的可预见性的情况分析,7、8、9三个月我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可能仍将在3.4-4%左右的高位运行,第四季度后将逐步转稳并趋于回落。
事关民生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较多,城乡困难家庭生活压力加大。今年以来,我市粮食、植物油、猪肉、鸡蛋等生活必需品先后出现大幅上涨,特一粉面粉价格最高涨到每公斤2.32元,花生油价格最高涨到每桶98元,鸡蛋价格最高涨到公斤7.8元。群众感受明显,据物价部门的抽样调查,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的上涨,每户每月生活费用多支出90-100元左右。有位低保户家庭主妇说:“自猪肉价格上涨后,俺就很少割肉吃了。”少数困难户出现了“肉贵可以不吃,油贵可以少放”的现象。
价格涉及城乡居民的切身利益,与广大群众的生活息息相关
物价问题既是一个重大的民生问题,也是一个严肃的政治问题。
从猪肉价格波动看我市物价形势,我们应该未雨绸缪,切实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要密切关注当前的价格走势。物价部门要切实加强对生猪、猪肉、鸡蛋等副食品以及小麦、面粉、玉米、饲料等价格的跟踪监测和预测,及时掌握市场价格走势。
要切实加强生猪的生产。从调查情况看,2006年末生猪存栏数26.437万头,2007年我市生猪存栏数22.5841万头,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6%,能繁育的母猪减少了33.5%。我市的猪肉产量,比去年同期下降了14.2%,禽蛋产量也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0.1%。因此,专家建议,要加大生猪养殖的扶持力度,在政策上,通过资金补贴等形式扶持生猪的生产。要切实保护母猪繁育生产能力,扶持、鼓励生猪的规模化、标准化养殖。
要加强市场猪肉质量和价格的监管。物价、工商、畜牧等部门要加强市场的监管,特别加强对猪肉流通环节的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搞好疫病防控、检验检疫,要严肃查处哄抬物价、注水肉等不法行为。各有关单位要强化信息的发布和预警分析,指导养殖户合理安排和适时调整生产结构,规避市场风险。
要建立起价格调控手段的长效机制。目前,我市还没有建立价格调节制度,价格调控的手段还很薄弱,经济调控的手段有限。因此,要尽快建立起我市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以进一步增强价格调控的能力,逐步建立起反应灵敏、手段完备、调控有力三位一体的价格调控机制。 记者 康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