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猪肉、鸡蛋价格上涨之后,国内农副产品涨价声一片,连方便面也赶来凑热闹。虽说绝大部分国人温饱问题已基本解决,但在“吃”上花的钱是许多家庭日常支出的“大头”,因此民众普遍感觉钱袋子缩水,继而产生恐慌情绪及抢购、囤积之类的行为,并不奇怪。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一种商品都有可能因为市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等原因而产生价格波动,这很正常,而市场的自我调节功能将使价格回归理性,一般用不着政府操心,如果以行政手段过度干预,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比如兰州市给牛肉面限价,结果不但难以执行,还招致诸多质疑之声。但物价上涨的原因往往是复杂的,有合理的因素,也有不合理的因素,而后者往往并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运行规律,这就需要政府进行宏观调控。此外,商品和商品还不一样,有些商品是属于公共产品的范畴,事关公共利益,政府不能放任其价格成为脱缰野马。
此次猪肉涨价,供不应求是其主因,而供不应求又是源于饲料价格上涨、猪蓝耳病疫情、干旱、洪涝等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使肉价上涨具有了合理性。至于方便面涨价,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几个大品牌借助行业协会串通一气搞“价格同盟”,统一行动,显然是有违市场竞争原则的垄断行为。近日几大石油和电力巨头纷纷上书国家发改委,也想在这次涨价风潮中捞上一笔,幸亏有关部门还算理智,暂时按兵不动,否则后果不堪设想——能源价格上涨必然成为其他商品涨价的催化剂。
面对近期多种商品价格上涨,政府该如何处置?我以为必须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政府作为管理者,显然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充当运动员的角色,直接参与市场定价,但当好裁判员却是应尽的义务,比如说维护好市场秩序,制止行业垄断行为,避免由此造成的不公平竞争和对消费者利益的损害。至于猪肉涨价,如前所述,是一种基于供求关系和生产成本变化的正常价格波动,但它的确给城市低收入者的生活造成了困难,当此时刻政府部门尤其要保持理性,平衡好各方面的利益。昨日昆明市商务局局长王光中做客晚报时政会客厅,谈及这个问题时,透露了两个即将实施的具体措施:对城市低保人员进行猪肉补贴;每年对生猪养殖户每头存栏母猪补贴50元。我以为甚好,一方面减轻了城市低收入者的生活压力,另一方面维护了养猪农民的正当权益,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有利于猪肉的市场供求关系趋于平衡,从而让猪肉价格尽快回归理性。
物价上涨事关民生,政府既不能“乱作为”,也不能“无作为”,比较明智的做法是“顺势而为”,运用法律和市场规律管理好市场,让市场发挥其应有的功效。